close
最早的方形紫砂壺,大彬六方壺
1986年揚州江都丁溝鄉出土了一把大彬六方壺,發掘時伴有磚刻地券一方,乃知出自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的墓葬。
紫砂壺高11釐米,口徑5.7釐米,底徑8.5釐米,壺身筒呈六方柱形,高7.4釐米,肩寬低略小,肩部邊寬4.7釐米,底部寬4釐米,圓口,矮直頸,高1.3釐米,蓋為圓形壓蓋。
壺嘴為不規則六菱形,二灣流,流的根部寬1.8釐米,流出水口為1.4釐米×O.9釐米,外形為不規則六方,內為橢圓形。
壺為五棱形長圓彎,壺底為加底,壺的底部在與流的對直線上,刻有楷書“大彬”二字。
圖:大彬六方壺
整個壺體呈赭紅色。
製作工藝已由打泥片鑲身筒成型,壺底的製作方法與現代宜興紫砂壺壺底製作方法相同。
壺的流、用手搓捏加工而成,並使用了起線等工具。
此壺製作工藝與前面兩件制壺工藝已大不一樣,並已確立了沿襲至今的泥片成型工藝:方壺,鑲身筒。
而其中最主要的是:鏨、口、流三者之間的處理,已注意到取平,功能的因素可謂已完整地體現出來,燒成上雖說有些欠火,但從壺面成色的均勻、乾淨來判斷,此壺燒成已開始使用匣砵了。
該壺是目前已知出土並有確切紀年的最早的方壺。
紫砂壺由圓器到方器,從製作工藝角度來說,方器要難於圓器,從造型角度來說,應該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或許這件大彬六方壺,製作不夠精緻,但從側面則證實了這立是時大彬的早期作品。
來源:紫砂世界論壇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