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壺的玩,是玩的紫砂本身的泥質優劣,玩的是窯燒的火。


泥質是自然天成的礦藏,是採礦練泥的技能,在幾噸的礦石中挑選幾百斤甚至幾十斤的上好礦石,的確需要慧眼和耐心,要去掉礦石中的多餘的鐵質和其它的雜質才能變成純淨的泥料。


也要有非常窯燒看火的本領。


在千度以上的高渦不偏不倚,高則變型上火蠟,也就是窯燒白光,外行認為是光亮,罩壺就算養上二百年還是老樣子。


因為過火讓泥中所含石英玻璃化的原因,罩壺便是廢品。


剛好的火侯、上好的泥料是沒有閃亮的細小白色銀星。


在自然光照下細看能有幾種反射的色光,反射的色光越豐富,泥質越好,反射色光呆板而又單一的就不可能是好泥質。


好泥質的另外一種現象便是用開水注入壺中能使壺的泥色變深,這便叫顯色性,變化越大泥質越好,可養性越大。


只有純正的好泥質才能養出如嬰兒肌膚的細膩手感;光亮如古鏡的典雅古樸之視覺感受;着色圓潤而深沉的古玉風範來。
玩壺也就是養壺,養壺也就是拿壺泡茶,也是人與物的交流和溝通的過程。


因為人是萬物之靈,用手或毛巾之類的柔軟織物摩挲的過程就是和紫砂壺的溝通、並賦於它靈氣。


所以常年日久它就能閃爍着五彩紛呈的光華。但是如果在二、三個月裡不去用它,包漿的光亮依舊,閃爍的五彩光華不見了,變得沒有生氣,但再使用幾天又會恢復昔日的光彩。
用什麼茶葉來養壺,根據本人二十多年的制壺和玩壺的經驗,第一當選是台灣高山凍頂烏龍茶,其次是福建安溪烏龍茶以及鐵觀音,再其次是紅茶。


因為烏龍茶、鐵觀音是半發酵茶,兼紅茶的性溫,綠茶的性寒而成為性溫和的中性茶,再者是烏龍茶、鐵觀音屬大葉種樹,葉片大而肥厚,茶脂豐富,所以當為首選;而紅茶雖屬小葉種樹,卻葉片含脂較好,屬全發酵茶,其性屬溫,湯色呈亮深紅。


養壺時比較容易上色,而紅茶中首當宜興紅茶最佳。宜興舊稱陽羡,其茶是自紅唐代至清代的貢茶之一,有詩為證:“皇帝未嘗陽羡茶,百草不敢先開花”。


而且宜興茶和紫砂本是在同一地理和物理條件下的產物,更具親和力,配合更加默契。


以上三種茶除這些原因外,還有一款是人自身的適應習慣,烏龍茶、鐵觀音其性中和適合飲用。紅茶性溫暖而且養胃,適合常年飲用,而且沒有其它的沖泡忌諱,故當選。而綠茶,原是細嫩葉芽炒青,(因為是在清明前採摘的)故其性屬寒,只能適合暑天飲用,色淺脂微,養壺時不易着色,最主要是綠茶細嫩不適合用紫砂壺沖泡,而且不能蓋壺蓋。如果蓋上壺蓋後茶湯發澀、發苦而改變了綠茶本身的性質和茶味。


紫砂壺沖泡綠茶只能用來茶藝表演。
   在玩壺時最好是用山泉水,因為它是自然之水沒有任何異味,不會干擾茶葉的香氣。


千萬別用自來水,因自來水裡漂白粉的氣味能直接破壞茶香的醇正,養壺就不必去一種茶一把壺,而是有幾個人喝茶,先用多大容量的壺。因是在沖泡烏龍茶、鐵觀音這樣的茶,不能被泡在茶湯裡過久,過久會變澀、變苦,茶湯變濁,茶葉被浸爛。


所沖泡的次數也絶對減少,所以選用適合人數容量的壺,是為了把茶湯倒干。


只要不用花茶來養壺,沖泡任何茶葉都不必換壺,只是因花茶花味太沖,會串壞別的茶香而已。


這些就是換壺的實質原因。
         現今市場上所看到的紫砂壺,價格在一二百元以下的屬一人每天生產好幾把的日用器皿,為了它們的賣相好看能賣出好價錢,會拿別的東西來做舊或叫做效果,來改變外觀,也會拋光上蠟。


     上的蠟一般有乳液狀蠟和石蠟兩種,拋光上蠟只是在壺表面不會在壺裡面上蠟,這些蠟只要沸水沖泡後乘壺的滾熱時用新菜瓜布(廚房用品)刷上二三遍,就可把蠟除去。


     只是那些做舊或做效果的比較麻煩,為了要求顏色內外統一里外都做舊。所以光用茶葉煮、浸、泡在短時間內是解決不了問題的,要用沸水沖泡茶葉,然後浸泡二三天換一次刷一次,二、三個月才可以把做舊的髒物去掉。


       而價格在幾百上千元以上的紫砂壺是那些制壺技術達到相當水平的作者在選泥、燒成、做工上已較講究,只是干拋一下,去掉壺上的窯灰塵,不會上過分的蠟。


   這些作品大可不必去費時浸刷,只要用沸水沖洗乾淨泡上茶葉就可以飲用。價格越高的壺,作者越講究,十天八天甚至一二個月反覆修改才能完成一把壺。


     就這些作品大都作者會先行試養,只要用沸水刷一下即可飲用。


  在養壺的過程中有很多人認為紫砂壺外有舊色內積茶垢,這才叫養壺。


     把紫砂壺搞得甚是油膩,明代的周高起在《陽羡茗壺系》中就有“此為書房雅供,若膩滓爛斑油光爍爍,是和尚光最是賤相......頗多名制而變舊後染,舒袖摩挲,唯恐拭去曰:“吾以寶色而”。不知西子蒙不潔,堪充下陳否耶″。


     所以養壺時要用新毛巾或絹布等柔軟織物在壺衝入開水時經常輕擦,茶湯溢出毛巾微濕最佳,這樣既能養壺也能除垢。


 二、賞壺
其實選購紫砂壺的時候已經開始了賞壺之行。先賞其形,紫砂壺在製作型態上可以分為仿真花器和傳統素器兩大類,仿真花器是自然界的動、植物為本而入藝。


諸如梅、竹、荷、青蛙等等。


這類紫砂壺要求製作精細,裝飾和實用結合要和諧,不牽強,也不要莫名其妙的誇張。


而素器是以簡單的幾何造型或圓或方,沒有任何的多餘粘貼裝飾物。


賞素器首先是要壺身、壺蓋豐滿,方器不內夾,圓型不瘦癟。


再看嘴、把、“鈕”組合的外切空間線條流暢無死角,在紫砂行業內有這樣一句師傅傳徒弟的教誨:“壺把隨着壺身走,壺咀順着把末出”。
           紫砂壺的第一功能便是使用,用手拿起壺把根據自己習慣一指按蓋上之“鈕”是否舒服,而且其它手指不觸及壺身,如果有觸及壺身等泡茶時就會燙手而拿不住摔壞。!?


       再賞其技,看蓋是否有徑向間隙,間隙不能太小,太小則緊,泡茶時會有茶梗卡在裡頭拿不出來,使勁拿,不小心會打破壺蓋;間隙太大在倒茶時,蓋容易掉落而損壞,標準是左右搖動時能聽到輕微撞擊聲,大約一毫米左右的間隙為佳。


       蓋邊線跟壺口線要整齊服貼成一線,轉動時不會出現上下太大的距離,還是成一線。


    方器和筋紋器蓋從各個方位蓋上都要吻合成蓋口一線,而且左右搖動都要有徑向間隙,太緊要有卡死之虞。


     只有壺蓋的掇邊上和壺口內做上暗榫,使蓋轉到壺口內暗榫鎖上才能提起整個茶壺。棧是在玩技術而已,不能以此為壺藝的高低、好壞標準。


    如果沒有特殊的暗榫而能提起整個茶壺,不掉落,那是廢品。


 三、藏壺
紫砂壺經過各朝代的文人藝術家們的介入參與尤其是清康、乾盛世以後,已從日用工藝器皿進入文人藝術品的行列。


 其時,有很多名望甚高的達官顯貴、皇親、八騎貴冑的文人藝術家們參與並留有不少作品至今。


他們有的在紫砂 壺上書畫,有的參與紫砂壺的設計與製作,其中留世作品最多的是陳鴻壽,其次瞿應紹(子冶)和金農等等人物。


再加上宜興本來就是一個物阜民豐之地,文化傳承的底蘊非常深厚,今有“教授之鄉”的榮耀之稱。


所以文人藝術家們在紫砂壺上不只是打一個烙印,而是注入並激發了紫砂壺本身的文人文化內涵,這文人文化的內涵就是紫砂壺的藏點所在。


  中華民族自春秋以來的文化主流一直是以仁、滴天下的儒、道文化。以和諧為追求,不偏不倚,一團和氣的應順其自然法則的中庸,為文人修道的最高境地。


無慾無求品自高的文人自我修養準則。


而紫砂壺質樸無華的泥質和光華內斂的色彩,正是文人藝術家們所追求的品質。


最可貴的是一把小小的紫砂壺卻能蓋涵和表達文人藝術家們的思想、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


      壺身、蓋、把、嘴、“鈕”外切空間的流暢之外,各部位都配合的恰到好處,把寬出一分不行,嘴長一分不行,短一分不能,“鈕”不大不小地和諧着所有的幾何部件,沒有一絲一毫的緊張、囂張和壓迫感反而是一種視覺感受上輕鬆與舒展,細細閲讀無處不滲透着靜虛的空靈,瀰漫著睿智的無為祥和。


     從時大彬到陳鳴遠、邵大亨、裴石民、陳壽珍、朱可心乃至顧景舟他們的作品無不滲透出文人文化的氣息和靈魂。無不滲透着“悠然見南山”的可玩、可賞、可讀、可藏的文人化內涵。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iang 的頭像
    Siang

    [藏壺居蝦屋]的部落格

    Si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