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著名紫砂藝術家 顧紹培先生
在紫砂造詣上,他鴻儒碩學。
他是高風亮節壺的創造者;百壽瓶的設計者;“紫砂泰斗”顧景舟作品的重現者。
在紫砂行業中,他影響深遠。
他是紫砂中堅力量的榜樣和導師;紫砂文化的深挖者與傳承者;紫砂創作的思考者與踐行者。
備受矚目的的紫砂“大器”
2006年,第五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評審表彰大會上,顧紹培被評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這個稱號截止至今只授予了全國444位民間藝人。
從1958年進入紫砂工藝,由學徒開始做到高級工藝美術大師,顧紹培師在紫砂行業裡面已默默耕耘50餘載,創新作品約100多個。
這些創新作品最引人注目的還屬顧紹培製作的紫砂“大器”。2005年,顧紹培在自己六十歲生日時,製作了一把特大“高風亮節”壺。
通高達80釐米,能容水53公斤,濃縮了顧紹培制壺的精湛藝術。
這已是他製作的第四把“高風亮節”壺。
一把在台灣,在一次估價中,身價至少100萬;第二把被台灣黃正雄收藏,1999年台灣地震將壺震破,黃正雄請人用了430根18K黃金做成的金釘,將這把壺修補復原。
如今,第四把壺被保存在“顧紹培紫砂藝術館”,貼上了“非賣品”標籤。
顧紹培的“高風亮節”壺等作品出名後,許多贗品開始大量出現。
一次,一個台灣商人找到顧紹培,讓顧大師幫忙鑒定一個他自己創作的“高風亮節”壺。
但是那個紫砂壺還沒有從包裝裡面完全露出來,顧紹培就看出來是假的形似但神不似
後來,那個商人很沮喪地拿着假壺走了。
儘管如此,仿製者們依然樂此不疲。
市場上對於顧紹培作品的追逐,已非常激烈。
從名流顯要到私人收藏家,顧紹培的作品都是他們首選的對象。
這其中,不乏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這樣的政界要人。
這些卓越成績的獲得,顧紹培說與自己的成長經歷密不可分。
1961年,他師從陳福淵老藝人,專習花盆、花瓶的製作技藝。
1965年到1975年,他開始了長達十年的紫砂花盆設計創作。
年到1985年,他又將主攻方向轉為做紫砂花瓶。
上世紀70年代,宜興紫砂工藝廠70%的產品都是製作花盆,然後出口日本。
陶瓷公司的領導發現,歷史上出現過很多優秀的紫砂花瓶,但現在能否再設計一些高檔的紫砂花瓶,成為一個難題擺在了領導面前。
領導將這個任務交給了有創作“特大”作品經驗的顧紹培肩上。
管當時從事紫砂花瓶創作的工藝師並不多,但顧紹培憑着自己的理解,敏鋭地感到,紫砂花瓶有着廣闊的發展空間。
將辦公室和工作室合二為一,已是顧紹培的習慣使然。對於他而言,紫砂創作第一線已是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多年來,顧紹培對紫砂創作有着自己的深刻體會。
“要有自己的創作理念,要有自己的思想和本領,要有為生活服務的理念
顧紹培說,有些人喜歡喝普洱,有些人喜歡喝鐵觀音,所以在設計作品的時候你得考慮到為使用的人着想,適合其喜歡的茶性、功能性你要幫人家考慮。
走向世界的“百壽瓶”
紫砂花瓶以美觀、大方而著稱。
1978年開始,顧紹培主動承擔起設計紫砂花瓶作為展品,參加國內外各種展覽的任務。
到1979年,他的花瓶製作技術已達到同行業內領先水平。
年下半年,由顧紹培製作、由譚泉海鐫刻的一隻紫砂“百壽瓶”被送德國萊比錫國際博覽會參展,並榮獲金獎。
“我當時也沒有什麼更多的想法,只是想把花瓶做好,能反映現代水平。
”顧紹培回憶道,那時每個晚上都幹到十一、二點鐘,沒有獎金,沒有報酬,完全靠自覺,並不是為了要去參展,得獎,主要還是從學習、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上考慮。
顧紹培巧妙地吸收了青銅、玉器、古陶文化的元素,將民族文化的精華元素融入到百壽瓶的創作中,同時還加入了自己新的想法。
如今,顧紹培在創作作品時,不僅考慮傳統文化的傳播和發揚,還與時俱進地把他和現代文明結合起來
複製“紫砂泰斗”的“雪華壺”
在紫砂圈,能獲得“紫砂泰斗”顧景舟指點的人並不多,而在顧景舟的肯定和授權下,拿着他給的圖紙和尺寸,去複製他的作品,更是鳳毛麟角。
顧紹培便是這鳳毛麟角上的一員。
1990年第二屆陶瓷藝術節前夕,宜興陶瓷陳列館被盜,顧景舟12套41件紫砂作品全部失竊,其中包括雪華壺。
這可急壞了藝術節的主辦方,為了保證陶藝節如期開幕,顧景舟和紫砂廠領導當即決定讓顧紹培複製雪華壺。
雪華壺是顧景舟上世紀70年代的創新作品,屬於小紫砂陶藝中的一種,寓意瑞雪兆豐年。
但複製“紫砂泰斗”顧景舟的作品並非那麼容易。
“這個要有紮實的基本功,憑水平才行。”顧紹培說,顧老和廠領導親自決定安排誰來做他的產品,說明了他們的信任和重視。
事實上,1963年,為日本定製多批大型紫砂花盆,顧景舟就帶領過顧紹培開展工作。如今,任務變成了複製大師的代表作雪華壺,顧紹培感覺到巨大的考驗。
這段經歷不僅增進了顧紹培和顧景舟師生情誼之間的濃濃情誼,還拉近了顧紹培和大師顧景舟壺藝的距離。
“當時尺寸只有顧老知道,所以我做的六方雪華壺,現在很多人做的都沒法比。
”在採訪現場,顧紹培拿出一把雪華壺的樣品,向我們介紹着雪華壺的特色。
儘管其中有一點點在燒製的過程中燒壞了,出現了一點點裂縫,但是他仍見證着顧紹培向大師顧景舟逐漸靠近的足跡。
雖然不是“紫砂泰斗”顧景舟的嫡系弟子,但顧紹培從小就對顧景舟的名字不陌生,且一直把自己當做是顧景舟的學生。
“學生是我最得意的作品”
與創作相比,顧紹培更在意的紫砂藝術的傳承。他說,他最得意的作品還是他的學生。
從藝50年,顧紹培培養了無數學生,其中的佼佼者有研究員級高級工藝美術師,江蘇省工藝美術名人許艷春,高級工藝美術師華艦莊鬰林,工藝美術師陳依群,還有他的三個女兒、女婿及外甥。
2008年,顧紹培被選為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這既是對他多年來,在紫砂藝術傳承方面,做出的貢獻予以肯定,又是對他日後工作的一種展望。
1982年,紫砂廠正式招收新一批學徒,領導開始讓顧紹培帶學生,重點做壺,臨蘑研究、分析陳壽珍的掇球、仿古。
在授課的過程中,顧紹培除了注重紫砂技藝的傳承,還嚴格要求自己的學生:先要做好人,再能做好壺。
紫砂藝術不是舞台表演藝術,而是生活實用藝術。
”他告誡自己的學生,誠信務實、踏踏實實做事的同時,還得細緻地觀察生活,為生活服務。
平時,顧紹培非常喜歡造型很新穎的事物,特別是一些現代兵器,這給他的創作帶來了許多靈感。
在帶徒弟的過程中,顧紹培根據自己的實際經驗,總結出七條經驗,如應知要領與基礎相結合、操作示範與自習訓練相結合、全過程操作示範與分解操作示範相結合等,將紫砂藝術的傳承落到實處。
為了協調好自己紫砂創作和培養學生的時間分配,上世紀八十年代,顧紹培就提出“三三制”的任務,即生產任務、創新和培養接班人三大任務,各占他工作的三分之一。
他認為,“三三制”要是做好了,自己肯定能成為一名合格的職工,大家都能這樣做,那什麼工作都好開展。
實際上,多年來培養學生佔據了顧紹培很多心血。
“這五十多年來有一半的時間花在做花盆上了,還有帶徒弟,這幾年也作品少。
”回顧自己的紫砂生涯,顧紹培說,自己作品總量沒有太多,但帶學生那些年是他精力最旺盛的時期。
顧紹培在努力帶好學生的同時,年年都有作品獲獎。雖然很辛苦,但是看到自己的學生已成為紫砂行業的中堅力量,他還是感覺很欣慰。
編輯:淘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