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扁壺
“虛扁”自明末即有,散見於各大紫砂典籍圖譜。
此壺式在各個時代都有名家加以臨摹再創作,佳構不絶。
“虛扁”是紫砂傳統全手工成型中最難得的器型,行話“造型扁一分,成型難一分”,從圍身筒成筒型,然後用“泥拍子”一下一下的拍成這麼扁,力要勻,扁又不能塌,對於全手工操作技巧是一個極大的挑戰。
“笑櫻壺”發自明代,型制沉重紮實,有種絶不妥協的硬漢風格,有行家以激昂之態,介紹其沖茗特性:“冷酷的外表,蘊藏着火熱的心,沖茗熱情豪放,醇厚而韻強,香甘溫甜,明快果決,壺中英雄也!”
笑櫻,以交融而又諧調之態漫流的幾種色彩,表現出傳統文化中的“君子和而不同”的精神內質。
理論學者解釋說:“和”通“合”,都是一種含蓄的“吉祥”文化心理法則。
“和”代表順和、祥和、和氣、和諧,表現一種舒展開闊的生活情感;而“合”代表融合、綜合、合適、合作,表現一種中庸淡定的處世態度。
德鐘壺
“德鐘”壺型為鐘,“德”是修辭,最俱代表的作品便邵大亨的德鐘壺,大亨所創光素造型代表作中的又一佳器。
器形端莊穩重,比例協調,結構嚴謹,泥色紫潤,系最佳天青泥之呈色。
技藝手法的表現已達紫砂傳統基礎技藝的巔峰。壺身手感極佳,觸摸舒服,造型簡潔質樸,一洗清季宮廷之繁縟習氣。壺蓋內有“大亨”楷書瓜子形印。
龍蛋壺是紫砂壺器型中的經典一類,其圓滑可愛的造型深受壺友喜愛。作品做工小巧精緻,壺身通體為蛋狀,壺身光滑圓潤,短嘴為直流狀,倒把拿捏方便,扁圓珠紐。
關於龍蛋壺的起源,有這樣的記載,清代吳鼎梅《陽羡茗壺賦》:“圓者如丸,體稍縱,為龍蛋。
”這是最早的龍蛋壺式。
“龍蛋壺”造型取於蛋形,在詩經《貔貅出世》中記載,龍的九太子貔貅是從龍蛋中破殻而出的,而在民間,貔貅既有闢邪的意思,又有家有貔貅萬事無憂的含義在裡面,在東方文化中,龍又是一個至高無上的吉祥圖騰,以“龍蛋”來命名,是一種美好的祝願與寄託,圓潤可愛的造型,吉祥美好的寓意,讓這個“龍蛋壺”平添了一種拙味和稚氣的親切感。
潘壺
據《陽羡砂壺圖考》記載,潘仕成字德畲,為清道光廣東番禺人。
先世以鹽賈起家,累官至兩廣鹽運使。
由於潘氏家傳素嗜飲茶,便在宜興訂製專屬紫砂壺,一則自用,一則往還餽贈。
潘氏訂製的紫砂壺形制固定,且慣於將印款落於蓋沿之上,壺底及他處反而不落款,所用印款均為陽文篆字「潘」印。
由於潘氏聲名遠播,世人乃將此一形制紫砂壺稱為[潘壺]
潘仕成祖籍福建蒲田,用朱泥小壺喝茶的習慣應源於此,因而所有正宗由潘仕所設計訂製的潘壺均應是朱泥小紫砂壺!一般是三款,分標為高潘、矮潘、中潘。
壺腹作扁柿形者,曰“矮潘”;器身稍高,近扁球形曰“中潘”;器身高,近梨形者,是為“高潘”。
潘壺一般為閩南人家泡工夫茶用,但據當地鄉人表示,潘仕成祖籍莆田一地,因以潘氏為榮,在女兒出嫁時必以一潘壺為嫁妝,希望在夫家相夫教子,能像潘仕成般的榮華富貴。所以多要求為宜興紫砂潘壺,絶少用土產的汕頭壺。
通常這種隨嫁的紫砂壺潘壺並不一定用作泡茶,也有置於梳妝台裝髮油之用,且女主人百年之後,多作為陪葬物,以示對娘家養育的感念之意。
周盤壺
曼生喜好夜讀,每每捧捲至深夜,間或倦怠,品茶以緩之,閉目靜思:
十年寒窗無人曉,一舉成名天下知,而其中艱辛唯有自己能夠體味,更何況為官處世為自保有時不勉強己所難……思之不免惆悵,起身信步,恰見置於小桌之羅盤,隨手撥弄,見其勺柄經由其轉,卻始終如一,指向一方。
曼生感嘆,羅盤雖如銅勺,表面圓通,卻堅持己見,曲直合一乃為人之道也。
遂以羅盤為原型,繪壺以省之,名曰周盤,此壺圓潤而不失剛勁,周盤暗藴太極,有形而無窮,或曰大視野,寬胸懷,任憑大風大浪,我自巍然不動。
坡頸平口,平蓋扁鈕,泥質紅潤,遒勁中出媚姿,縱橫中見遺韻,肅然絶俗。
寓意為人處世,寬容大度,能屈能伸。
其境界有如將白雲、清風與歸,遠引若至,臨之已非。誦之思之,其聲愈希。擁壺自省,以淨其身。
相逢重大抉擇,執周盤品清茶,三思而後行,方能至方至圓。
鷓鴣提梁
這把提梁壺的造型為扁圓形壺身,把手為見棱見方的三柱高提梁,從側面望去猶如一隻飛翔着的鳥兒的頭部.原創者顧景舟大師為其命名“鷓鴣提梁壺”。
因鷓鴣這種鳥的叫聲聽起來像就是“行不得也,哥哥”,故古人多在憶悼哀思時選用鷓鴣做詞牌,在“鷓鴣提梁壺”的底上顧景舟先生留下了這樣的刻款:癸亥春,為治老妻痼疾就醫滬上,寄寓淮海中學,百無聊中摶作數壺,以紀命途坎坷也。
景舟記,時年六十有九。顧老晚婚,需五十才與比他小十一歲的徐義寶結婚,僅共同生活了不到二十年,徐患鼻咽癌,越過這個鬼門關幾乎無望,顧景舟預感到妻子此病的凶險,彷彿聽到了鷓鴣“行不得也,哥哥”的悽惶叫聲,從而在這只外型仿鷓鴣鳥的壺身上寄託自己淒血哀號。
華穎壺
此壺是顧景舟先生根據傳統壺體演變所創作品,名為華穎。
在古字中沒有“花”字,“花”為後世字,故而古時“花”亦用“華"”代之,華穎的“華”意為“花”,華穎所表達的意境為:招展的花意。
作品摘手圓、蓋圓、壺身圓、三圓壘疊在圓壺底上,分外精神,遙望猶如花苞初綻。從“掇球”變形而來。
文旦壺
文旦創於明未清初,形與西施、貴妃壺相近,後兩者為清中末後所創,重玲瓏嬌秀,前者則重古拙,這也與當時藝術審美注重相關,“文旦”文字釋義為:“文”指柔和、外表、容態;“旦”指戲曲中扮演女性的角色。文旦壺曾一老壺銘:何必鳳凰誇御茗,浣女詞前落日塵,松竹開三逕,花落鳥啼水自流。
亦有書記載:文旦“果之美味,江浦之橘,雲夢之柚。
”那麼由此可知,文旦壺在這裡的創意又似乎是水果柚的仿生器,文旦柚,金黃色,食之清甜甘酸,金黃色本身就是一種艷麗的顏色,而那成熟的果實清甜甘酸的滋味,就像女人的情感,含蓄而綿長。
在這裡,一把紫砂壺的仿生態,也充分體現了古代女性化的柔美與雅麗。
現文旦、西施、貴妃變化很多,每個陶手都以自己的方法在演繹而成,高矮肥瘦,自然壺名也讓人有點難以分辯。 清代文人吳梅鼎曾經稱讚文旦壺說:“至於摹形象體,殫精畢異;韻敵美人(美人肩),格高西子(西施乳)。
”是啊,在文人的眼中,文旦壺的韻味風格堪比美人之肩,柔若無骨;又似西施那動人的曲線,丰神綽約,俊俏天成。
容天壺
取材於源於佛教中的大肚羅漢,取名源於“肚大能容天下事”。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呂堯臣首創,早期作品壺形偏低,後來壺形較高。
要體現此壺的氣韻的確很難,需要做壺之人用心體會。
在氣韻飽滿的壺身上添加一微微矮頸,壺蓋增高成半球狀,平添拙樸童趣。
出水效果極佳,用起來確實方便舒適。視覺上穩重大度,在質樸中見深厚。 相傳是在唐末五代時,浙江奉化有個名叫契此的和尚,號為長汀子,他身材短胖,言語無定,隨處坐臥,經常以仗背一布袋入市,四處化緣,見物則乞,人稱布袋和尚。
據說他能示人凶吉禍福,而且非常靈驗。
在臨終之前,曾說一偈: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後來人們就把他作為彌勒菩薩的化身,先是在江浙一帶,民間都畫他的圖象供奉,後又在寺院塑其形相,這就是現在寺院中大肚彌勒像的由來。
契此和尚圓寂於後樑貞明三年(公元917年),因此將其形象作為彌勒菩薩供奉,當是宋代以後的事情。杭州靈隱寺飛來峰有大肚彌勒造像,是飛來峰最大的一龕佛像,南宋造像。
來源:百度貼吧-紫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