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本人曾經收藏的資料,現拿來分享,供大家交流也為新人提供幫助。
  


                                                


西施壺  
  原名西施乳,言壺之形若美女西施之豐乳,確實此壺像豐滿的**,壺紐像**,流短而略粗,把為倒耳之形,蓋採用截蓋式,壺底近底處內收,一捺底,後人覺“西施乳”不雅,改稱“倒把西施壺”。



 


龍蛋壺(一)                                                                          文旦壺(一)


   


龍蛋壺(二)                                                                         文旦壺(二)


 


文旦、龍旦和西施三種壺形有着直接和間接的關係


三種壺都屬於截蓋壺。


     文旦:為南方的一種水果,也叫柚子,是按照這個原型做出來的。  


  首創者徐友泉,明末清初吳梅鼎給了徐友泉極高的評價,稱“若夫綜古今而合度,極變化以從心,技而近乎道者,其友泉徐子乎。


     ”吳梅鼎之所以為世人所識,實在是因為寫了一篇千五百字的《陽羡茗壺賦》。


      吳氏曾祖是明正德進士吳頤山,正德進士何許人也,不太清楚,只是他的家童名聲太盛,叫“供春”。


       吳頤山少時在宜興金沙寺讀書,家童供春服侍少主的同時,據說偷學了寺僧制壺,不經意間,成了紫砂壺史上的鼻祖。然後經歷了趙梁、董翰、元暢、時朋“四大名家”,然後是時鵬之子時大彬一家獨大,時大彬有一高足,就是徐友泉了。而吳梅鼎的父親和徐友泉交好,並請其到家中研製紫砂壺,成就了一段佳話。吳梅鼎更是耳濡目染,友泉晚年自嘆“吾之精,終不如時之粗”時,他不知道,紫砂史冊上,已經有了他濃重的一筆。



  半月壺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唐朝詩人張九齡竹下的知古名句在構築美妙意境的同時,也給壺藝創作留下了極大的想像空間,可以用紫砂壺詮釋對生命、文化和藝術的理解。


     每位藝人在創作“半月壺”時就是順應詩人意地間,怡情自然的人生思索。  


  半月壺一直以質樸無華、典雅端莊而獨占一席之地,從古到今長盛不衰,正所謂“弱水三千,僅飲一瓢”。


      半月壺協調和諧、舒張簡潔、前呼後應,一張揚、一內斂,張弛有度,仿似一篇美文,越讀越醉,半月壺營造的是一種源於心錄上對團圓期盼。所謂“明月千里寄相思,半月萬里思更濃”;一把壺訴說的不僅僅是單純意義上的思念,更表達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對“月圓人圓”的嚮往。


 




  石瓢壺  
  “石瓢”最早稱為“石銚”,“銚”在《辭海》中釋為“吊子,一種有柄,有流的小烹器”。


      “銚”從金屬器皿變為陶器,最早見於北宋大學士蘇軾《試院煎茶》詩:“且學公家作名欽,磚爐石銚行相隨”。


      蘇東坡把金屬“銚”改為石“銚”,這與當時的茶道有着密切的關係。蘇東坡貶官到宜興蜀山教書,發現當地的紫色砂罐煮茶比銅、鐵器皿味道好,於是他就地取材,模仿金屬吊子設計了一把既有“流”(壺嘴),又有”梁”(壺提)的砂陶之“銚”用來煮茶,這“銚”也即後人所稱的“東坡提梁”壺,這可謂最早的紫砂“石銚”壺。   從留傳於世的石銚壺看,至陳曼生、楊彭年時期,已有了很大的變化,更趨向文人化、藝術化。


     “曼生石銚”主要特色是上小下大,重心下垂,使用穩當,壺嘴為矮而有力的直筒形,出水暢順,壺身呈“金字塔”式,觀賞端莊。


     “曼生石銚”與“子沾石銚”相比,雖同為彭年所制,但前者更顯飽滿而豐潤,後者則剛烈而古拙,這可能是因人的個性而在壺的藝術上表現。  


     那麼,紫砂“石銚”何時稱“石瓢”呢?這應從顧景舟時期說起,顧引用古文“弱水三千,僅飲一瓢”,“石銚”應稱“石瓢”,從此相沿均稱石瓢壺。




  仿古壺  
  一說清代邵大亨初創,原意是壺體仿照鼓型,後人仿製做這種壺形就成了仿古代壺型的意思了。  


        另說最早見於近代趙松亭按吳大徴授意所作,身扁、腹鼓、頸高、蓋板平滑,壺蓋與口沿子母線吻合嚴密,合成圓線飽滿,扁鈕有力,虹鈕有勢,二彎流胥出自然 ;圓圈把勻勢而起,有些款把圓下有垂,富於靈動,整體骨肉亭勻,收展有度,有一氣呵成之暢。



  井欄壺   
  顧名思義,其造型源於井欄。“井欄”一詞,傳統文化中多見,如“命理之學”中有“井欄”一格,陳式老架二路太極拳譜第四十一式為“回頭井欄直入”。


     實際生活中的井欄即井之護欄,亦名井床,井幹。古人掘井多置井欄,有的還置井蓋,井頂,井亭,它們即可護井,又能起到美化環境作用。




   掇球壺  
  掇,落起來的意思,掇球,落起來的球。掇只掇子沒什麼區別。


     掇只是大亨原創,掇球壺是典型的幾何型傳統圓壺式,也是最優秀的紫砂壺代表款式之一,它的基本造形是壺鈕,壺蓋,身壺,由小中大三個順序排列的球體組成,壺腹為大球,壺蓋為小球,似小球掇於大球上.故稱掇球壺.掇球壺在蓋沿和口沿各塑一條粗細不同的燒線,這種上粗下細復合在一起的雙線,稱為天壓地或文武線,子母線。民國時期程壽珍所作掇球壺為掇球中的精品。



  秦權壺  
  秦權:秦統一六國後統一了度量衡,“權”就是用來稱量重量用的秤砣;“秦權”壺就是仿其外型。誰最早創製了秦權壺,不得而知。


    但晚清梅友竹與韻石合作,一如當年陳鴻壽與楊彭年的傳奇。


   紫砂題銘,直追曼生,神采翻飛。“載船春茗桃源賣,自有人家帶秤來。” 桃源賣茶,以壺為秤。充滿了想像的意境和瀟灑不覊的情趣。  


  最早秦權壺採用的是環耳形把手。


後來不知何人所為,改成了龍形把手。


龍之於中華文化,有着數不盡的故事。


      《山海經•海內經》中說,禹的父親鯀,為了給百姓治水,私自竊取了上天的息壤,被天帝殛殺於羽山之野,終年不見天日,只有叫做燭龍的神龍,口銜蠟燭,帶來一線光明。


       鯀死後精魂不散,屍體三年不腐,天帝怕他復活,派人帶“吳刀”為鯀剖腹。


在鯀的軀體被剖開的時候,從他腹中跳出一條虯龍,盤曲騰空,這就是鯀的兒子大禹。


而鯀的屍體也同時化為一條黃龍,沉入羽淵。


        另外,在大禹治水過程中也得到了應龍的幫助,進而奠定了夏朝建立的基礎……秦權為壺,氣度泰然,剛正不阿。


  光面古拙中意象萬千,顧老更是將秦權做成了素器的巔峰典範。



  掇只壺  
  《宜興縣誌》中提到有一把壺,“一壺千金,幾不可得”。


  千金之壺,可以說是價值連城,稱得上是壺中之王了。


     那麼,這究竟是怎樣的一把紫砂壺呢?  


       《宜興縣誌》中記載的這把千金之壺是一件被稱為“掇只”的紫砂壺,“掇只”是紫砂壺造型中特有的一種壺型,造型像是把許多球狀和半球狀堆積到一起,由於掇在漢語裡有連綴堆疊的意思,因此,這種造型的壺被稱為掇只壺。


   《宜興縣誌》中記載的掇只壺之所以價值連城,一個重要原因是它出自宜興制壺大師邵大亨之手。



  茄段壺  
  茄段壺,造型靈感來自枝頭成熟的茄子,若要達到較高的藝術表現力,最佳須使用特級紫茄泥。  


以茄蒂為壺紐,生動有趣;氣度飽滿,將張力處理在欲破不破之間;流、把的呼應自然順暢,靜動如一。


     壺面充分表現出紫砂的種種優越屬性,色澤暗淡沉樸,如紫水晶深邃,如古玉溫潤。  


欣賞茄段壺可以從可感受到自然的力量以及生活的魅力,體會到藝術的魅力!



  水平壺  
  在明之中期盛行品茶,故小壺開始得以流行,不過,水平壺的出現也在一定程度上取決於當時工藝製作水平的提高,容量很小,是中國廣東、福建一帶喝“功夫茶”的器具,在東南亞一些國家和地區也有一定市場。


  因為喝"功夫茶"時,壺內要放很多茶葉,僅用開水沖泡,茶汁出不來,還必須將壺放在茶碗或茶海內,用沸水澆淋茶壺的外面,使茶壺浮在熱水中,才能使茶葉泡出來,這就是水平壺名稱的由來。  


最著名為惠孟臣水平壺。




 來源:百度貼吧-紫砂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iang 的頭像
    Siang

    [藏壺居蝦屋]的部落格

    Si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