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七大老藝人年譜
1890年:清光緒十五年,任淦庭出生於宜興陸平村一戶民間藝人家庭,原名干庭。
陸平村自古傳承民間工藝——刻紙,任家又是村上刻紙好手,世代相傳。
沿至任父一輩,家道中落,刻紙技藝雖已相當精巧,然畢竟為閒時興趣所致,生活比較清苦。
任家除長兄淦坤繼習父業,精於研習刻紙技藝外,余兄弟三人均另行擇業。任淦庭幼時只唸過三年私塾,卻極為刻苦好學,常折樹枝席地作書寫字,被鄉人視為奇才。
任淦庭
1892年:其年,吳雲根出生在一個平民家庭。因家境貧寒,他13就在蜀山跟隨師祖汪根寶學紫砂壺藝,靠悟性和求知慾,3年學成滿師。
其時,清光緒三十年間,清廷已顯衰敗,經濟日漸蕭條,紫砂窯場不大景氣,制壺難以度日,吳雲根年少氣壯,便經常依靠幫人運泥坯和挑窯貨為生,這一階段,他對制壺從不間歇,稍不滿意,隨手摔掉。
當時,吳雲根以又快又好蜚聲壺界,以擅長筋紋器為勝,所制線圓、弧菱、竹段、傳爐等無不精妙,同門中有”聲名蓋乃師,來者有幾人“之褒譽。
吳雲根
1892年:裴石民出生於宜興蜀山一個普通的豆腐作坊業主家庭。
祖父至父親一代,均以開豆腐店為業。因“裴氏豆腐店”業主勤儉操持家業,生活亦過得去。石民小時候叫雲慶,至七歲念私塾時,由私塾先生改名“德銘”。
裴石民
1897年:王寅春生於江蘇鎮江一戶貧民家庭。父王金寶(又名金大),原為鎮江做小燒賣出身。
由於生活貧苦,清光緒二十六年(1901年),王金寶率妻王陳氏和4歲的兒子王寅春及剛出生的兒子王伯生來宜興,開一小鋪,以做小燒賣(開麻糕店)為生。
王寅春
1904年:朱可心生於宜興蜀山北廠一戶平展家庭,他原名開張,學名凱長。
父親朱伯榮,以編蘆席為生,後開張雜貨店。
可心從藝是受清末民初制壺名手黃玉麟一把壺、一塊匾的熏陶和影響:一把壺,即朱可心父親朱伯榮所珍藏品玩之物—黃玉麟所制的魚化龍茶壺。
閒暇之時,朱伯即用魚化龍泡茶品茗,朱可心經常趁父不注意,撫摸茶壺,用手把壺蓋上的龍頭伸出伸進,為此少不了挨責受罵。黃玉麟的魚化龍在朱可心幼小心靈裡留下了很深影響,以至於當父親不慎將壺摔碎,十歲出頭的朱可心哭得十分傷心,還生了一場病。
一塊匾,就是制壺名手黃玉麟於光緒21年(西元1895年)受蘇州吳大澂之聘,至[愙齊]精製各式茗壺後,吳大澂親自定製,親手書寫,派人送至蜀山黃玉麟家中的一塊橫幅中堂匾額,上書[壺家妙手]四字。
這塊匾額,可心小時候曾見過,用紅木製成,[壺家妙手]四個字用陽文篆書描金,後有[愙齊][吳大澂]之款識,掛在黃玉麟家正門中堂,佔據了黃玉麟家中堂大塊牆面。
朱伯榮告訴可心:黃玉麟當年去蘇州,是被蘇州兩公差押解去的,沒人知道去幹什麼。
玉麟走後,家人日夜擔心啼哭。
三月後,吳大澂派人送來錢糧,捎口信說公差誤會,把[請]誤以為[押],才知道黃玉麟是被請去制壺。
三年後,黃玉麟載譽歸鄉,吳大澂送來橫匾,窯場引起轟動。
黃玉麟為家鄉蜀山爭了光,一時傳為美談。
可心沒有繼承父親編蘆席、開雜貨店,而是從藝學制壺,可以說是受了黃玉麟一把壺、一塊匾的影響。
朱伯榮經常拿黃玉麟制壺爭來一塊匾的事反覆講給朱可心聽,其實就是要他長大後像黃玉麟一樣能光耀門庭。可心記住父親的教誨,直到年老時還常嘮叨,正像可心內心表白的[雖然沒拜黃玉麟為師,但心裡一直拿黃玉麟當師父!當耀門庭也好,為家鄉爭光也好,這些都屬於傳統美德範疇。可心帶著這種美德從藝學藝,可說是為樹立正確的藝德觀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朱可心
編輯:淘壺人 2013-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