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華壺  
  


     雪華壺是顧景舟於20世紀70年代創新之作,壺名取瑞雪兆豐年之意。


    造型以直線作為主,從壺底,壺身直到摘手,用了大小比例合度的六方形塊面分層組合,來突出六方形的橫直線條的魅力。壺體上密下疏,以疏托密,蓋面及口頸部分主要以挺拔而稜角分明的線條構成,以線的粗細,面的寬窄反映雪華壺線條藝術,此壺製作規整,壺把端執舒適,壺嘴出水流暢,使用欣賞俱佳。


 


龍頭一捆竹 



 
  清朝制壺名家邵大亨,所做的龍頭一捆竹,是根據一個非常動人的傳說而設計出來的,它講的是龍王到東海來巡視,路過一個地方,見到當地的人民非常貧困,但都又非常善良,就叫它的兒子送一樣既能吃又能用的東西給當地人民,以幫助人民解決生活困難的問題。龍王的兒子遵照其父親旨意將生長在大海中的一種叫“竹”的植物捆上一捆,綁在自己的龍頭上送到當地群眾的手裡。龍頭一捆竹壺正是詮釋了龍與竹的關係。


 


合菱壺



  
  筋紋器主要是仿照植物瓜果、花瓣的筋囊和紋理,經提煉加工組成。如瓜棱、竹條、菊花、玉蘭和水仙等。


    規則的紋理組成,一般在壺體上作若干等分直線,構成如瓜樣的筋紋,故名。


   造型齊整、秀美、明快,具有強烈的節奏韻律美。  


  合菱便是眾多筋紋器中的一款,壺鈕與壺身均是由上下相間的筋紋花瓣咬合而成,含苞待放,氣流舒暢,優雅寫意。壺蓋同樣是六瓣花瓣造型,筋紋溝壑深深,刻意表現出筋紋特有的凝重感,從而凸顯出花瓣的肥碩。


  整個壺身是由六瓣花瓣上下鑲接而成,分佈均勻,其中兩瓣分別胥出壺流和壺柄。流和把採用素麵造型,嘴頭尖尖且修長,很是鋒利,飛把同樣氣勢挺峭,鋼骨盡現。



  


菊蕾壺  
  紫砂“筋紋器”形態多姿優雅。


     講求淳樸逸秀的風格。故精雅之壺須精細之坭,紅坭圓條比紫坭圓條優勝一籌,墨綠風捲葵成色清純細膩,易體現造壺風格,壺之總體,配置最美坭色,方現五彩斑斕之光澤,但是又考慮製作與燒成,應注意坭料顆粒度,稍加適量的砂土,亦可形成胎質獨特的肌理效果,達到“妙不可思”的微妙藝術境界。  


  紫砂“筋紋器”,由坭片鑲接、壓筋紋、依據樣板校準、拼接而成。


  這是獨特的成型手法,使作者藝術才華得以充分發揮,從而使壺藝個性鮮明,工巧是製作“筋紋器”之前提。


  有“良工雖巧,要先器具修而制度精”之名言。


    製成各種工具,如壓筋紋的線梗、理筋紋的內外鐵皮刀、清線之明針等等,工藝製作切忌馬虎,定須精到,方可出精品。


紫砂製作工具,包含諸多的審美理念,是技與藝相結合的產物。  


    菊蕾筋紋器是一種製作難度比較大的工藝,不但要求製作的花瓣清晰可見,且要做到均等分配。


     此壺壺身中間由一筋紋將整體分為均等兩部分,上下兩種花紋對稱協調,壺把與壺嘴遙相對望,呈現出一種鳥兒飛的假象,特別之處還在於壺蓋的製作,其花紋要求與壺身相對應,往各方向轉動皆可銜接自如,其所需技藝是可想而知的,肌理溫潤,協調感十足。


 


菱花壺  


  


紫砂“筋紋器”的形成,是吸收諸多姐妹藝術成果的基礎上發展壯大的。


      “筋紋器茶具”與蘇式傢俱相類,製作講究,圓透而渾厚,均勻又飽滿的藝術效果,角線、面的要求達到均、挺、圓、正。面上平而有力,


   線型“硬”、“糯”兼之,角線鋒不顯露,腳線轉折分明。


      風格上協調統一。我們認清紫砂工藝的特性,加強對紫砂傳統工藝的學習,珍視紫砂壺藝獨特的材質美、獨特的工藝製作美、獨特的使用功能美,使之提高發展,創造出符合現代生活需要的佳作。  


       菱花壺通體作菱花式,蓋身渾然一體,分六瓣組成,上下對稱。


  棱線凹凸分明,有棱有廓,權衡比例,秀麗可愛。


     壺式由線雲壺變化而來,橋鈕與菱花瓣相融,嘴作棱花式,胥出自然,把彎曲恰體,端握方便,壺腹中央束一方腰帶,整個菱線自壺頂至壺底相交成一點,分毫不差。壺蓋六面可置換,十分嚴密,技藝精湛。


 


 


筋紋壺  
  紫砂筋紋器型制殘片最早見於宜興丁蜀鎮羊角山古窯遺址出土器皿,歷經宋、元及明代早期無數陶工的開掘,並逐漸演變,在明代中期以無名氏陶匠為先導,以時大彬、李仲芳、陳仲美、徐友泉等為傑出代表的特有形式展現在世人面前。  


      《宜興陶器圖譜》所錄《砂壺考》云:“鄧秋板砂壺全形搨本,刻大彬菱花式壺,工巧有致。大彬二字楷書款。


       ”《菱花式壺》以對稱菱花瓣為造型特徵,陰陽交間,凹凸分明,十二瓤紋清晰端正,制工亦十分嚴謹,可謂是明代時大彬所創製的筋紋器代表作。


         香港茶具文物館收藏的款為“萬曆丁酉春茗、時大彬”的《玉蘭花六瓣壺》精巧樸致,使該品成為紫砂筋紋器造型中優秀的傳統經典之作。


         此壺造型從莖形蓋鈕如花蒂狀,逐漸延伸至壺肩壺身上部,氣勢飽滿,渾圓如玉。


  花蒂下逐漸展開花瓣至壺腹處膨脹至極,給人以心靈的震動。


 壺足亦呈展開狀,壺嘴壺把如花莖延伸,自然和諧,成完整玉蘭花狀。歷來為後代藝人仿造,成為楷模。



葵仿古壺  
  葵仿古壺是紫砂壺的傳統作品,是在圓仿古壺中用筋鑲、塊面轉折的表現手法製作而成。葵仿古以六棱葵瓣為圖案,加上嘴、把、蓋也用筋紋起線,使整個壺的造型協調統一。筋紋凹凸有致,氣勢挺拔貫通。作者張普泉,製作此壺顯現了他的精湛技藝。



龍帶壺  
  “龍帶”的來歷是指壺身上的裝飾線如黃帝的玉帶。圓形鼓腹,腹上漸斂,平底,灣流且長,口朝天,把手體圓,起凸圓蓋,扁圓鈕,與壺體協調。整器造型簡練大方,古樸雅緻,這是早期的幾何形圓器與筋紋器相結合的佳作。



  


竹段壺  
  “竹”是品性高潔的植物,尤其是在宜興這樣一個竹的海洋,竹,更是人們眼裡口中的愛物,竹子剛勁、清新、生機盎然、蓬勃向上。


        當春風還沒有融盡殘冬的余寒,新筍就悄悄在地上萌發了,一場春雨過後,竹筍破土而出,直指雲天,所謂“清明一尺,穀雨一丈”,便是對她青春活力和勃勃生機的寫照。


      當春風拂去層層筍衣,她便像個活潑的小姑娘,亭亭玉立在明媚的春光裡。到了盛夏,她舒展長臂,抖起一片濃郁的青紗,臨風起舞,婀娜多姿。暑盡寒來,她仍綠陰蔥蔥,笑迎風霜雪雨。  


       竹段便是以竹為主題的經典壺型,壺身採用的是古典造型,筆直而粗壯的壺身,給人一種踏實之感,壺嘴、把、蓋鈕亦取竹段,生動自然,挺拔清秀。竹自清高,壺亦清高。昔有東坡“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板橋竹石圖數幅,以達文人之意。今竹寓於壺,更顯清雅。時而似有古風輕輕徐來,時而又似有君子款款走來。



  


 魚化龍壺   
  為典型傳統壺型,是魚躍龍門之意.民國的唐樹芷所制小魚化龍壺鈕為卷雲狀,壺身淺塑波浪,波浪中龍伸出首部,龍尾捲成壺把,把上鱗片刻劃清晰.此壺紅泥製成,形體較小,做工精細.清代邵大享魚化龍為波浪堆塑得一層一層,立體感強,而波濤中龍露出頭部而不見爪,鈕為堆浪狀,裝在蓋裡的龍頭短而粗 。  


        而黃玉麟所制魚化龍,波浪立體感不強,波濤中的龍伸出半身,龍爪清晰可見,鈕也不作堆浪而作卷雲形,裝在蓋內的龍頭細而偏小。


      魚化龍壺製作因名家的不同而特點各異,如邵大享的龍不見爪,而黃玉麟,俞國良的龍爪清晰可見,唐樹芷的龍爪也不見,但邵大享用堆浪鈕,其後的黃俞唐又都改成雲形鈕,又具一定的時代特點。



南瓜壺  
   花塑器又稱為“花貨”,是對雕塑性器皿及帶有浮雕、半圓雕裝飾器皿造型的統稱。


       將生活中所見的各種自然形象和各種物像的形態透過藝術手法,設計成器皿造型,如將松竹梅等形象製成各種樹樁形造型。


       這種壺藝造型規則是“源於自然,而高於自然,造型不僅應具有適度性的藝術誇張,又應着意於風格瀟灑”。


      例如此類壺藝以松竹梅為裝飾題材時,勁松要刻划出枝幹勁拔,針葉挺秀,氣勢鏗鏘;秀竹則要求嫻靜有致,俊逸瀟灑;冬梅又須主幹蒼勁,寒中獨俏,素枝閒花,以簡為主,達到疏中見密,少里寓多,富有活力氣息的藝術效果。  


       “南瓜壺”,以瓜形為壺體,瓜柄為壺蓋,瓜藤為壺把,瓜葉為壺嘴,構思巧妙,雅而不俗,陳鳴遠作傳世品現藏南京博物院。


  


松鼠葡萄壺  
  


       大自然中的萬物,是取之不盡的創作源泉,紫砂花貨也不例外。


   將自然界中的物體形態去粗取精,經過藝術加工提煉,方成為藝術品。


     而松鼠葡萄作品也不例外,葡萄果實堆疊繁密,象徵著五穀大獲豐收和富貴。


     成串的葡萄還有“多”的含義,鼠在十二時辰中為子 ,喻“子”之意,葡萄松鼠合喻為“多子”“豐收”“富貴”。  


       松鼠葡萄作品古雅大方,且極具自然趣味,枝葉及葡萄繚繞壺的全身,數隻松鼠跳躍其間,憨態可掬,惟妙惟肖。


      壺蓋略凸,以葡萄枝為紐,彎曲有致,整個壺勾畫出一幅立體的藝術畫面,真正做到了實用與藝術的完美結合。



報春壺  
  報春原意就是立春前一日以及立春當日,讓人扮演成春官、春吏或春神的樣子,於街市、裡社道路上高聲喧叫“春來哩”、“春到哩”,將春天來臨的消息報告給鄰里鄉親。


        報春民俗的另一層用意在於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來。紫砂工藝師根據這一民間風俗,憑靠大膽的想像和高超的設計水平製做出了報春壺。


        報春壺的壺蓋壺把和壺嘴以樹木為形,壺身卻為圓壇形,恰恰顯示出報春壺美麗逼真。


        特別是壺嘴像勁松一樣向上傲立,代表着松樹的頑強生命力和不屈不撓的精神,同時也代表春天的到來和大地復甦,樹木伸開枝幹迎接春天。


  報春壺從古至今都受到文人墨客的喜愛。


 


  松竹梅壺  
  松、竹經冬不凋,梅則迎寒開花,故稱歲寒三友。



  梅、竹、石是取梅寒麗秀,竹瘦而壽,石醜而文,松竹梅被稱作“歲寒三友”,一向深受藝人以及壺友愛慕,尤其是文人墨客的追捧。


   的流把以梅樁位造型,壺身以梅枝裝飾,器型端莊精緻,堪稱雅緻。


     壺色澤肅穆,泥質細膩適手,乃是純正泥料所制,紫泥親茶性極好,因此此壺用來沖泡烏龍、普洱系列都極合適,為生手最愛。


      整款壺上豐下斂,圈底收縮,卷沿,與壺口一致。截蓋,壺蓋略微隆起,梅樁造型的壺鈕搭接呈橋形,更有小枝自壺鈕胥出,甚是生動。三彎流一側胥出一枝梅枝,貼於壺壁之上,幽幽生香。除卻梅花造型,竹子裝飾的壺同樣不俗。


  的流把竹節造型,壺鈕與壺嘴均有竹枝胥出,竹韻悠悠,清秀動人。


松的造型同樣不同凡響,松枝造型的壺嘴、壺鈕胥出松枝,松枝乃是綠泥裝飾,更有樹癭突出,生動逼真。


 


佛手壺


  
  


   佛手壺最早創於1300年前,而紫砂佛手壺的來源要從龍門石窟說起,在龍門石窟博物館陳列着一佛手雕塑,佛手雕塑纖如蘭花,作者見此十分養眼的雕塑心中靈感一現,想到了西遊記中的如來佛,正是這只佛手神通廣大協助唐僧西天取經,為還原西遊記中佛手的原型,作者製作出經典器型佛手壺,而紫砂壺的神韻便如同這佛手造型線條優美,流暢舒展自然。


      另一種關於佛手壺創意來源於一種叫五指橘的水果,其形狀如同五個手指握在一起,是一種仿生器造型,瓜蒂與葉巧妙連接,巧妙表現出紫砂的含蓄自然。


荸薺壺  
  初冬季節,是荸薺收穫的時候,黑褐色的荸薺,是孩子們喜食難忘的果實,它附着泥土,憨憨的外形,是那麼樸素,甚至有些醜陋。


        然而,一旦用清水洗淨,削去外皮,袒露出的竟是晶瑩剔透、潔白如玉的果肉。


       那蘊涵童趣的荸薺壺,以凝重的朱紅泥料塑出壺身,給人以成熟健康的視覺。


       蔣蓉在造型上,不求形似,而是以藝術誇張的手法,將荸薺的細微之處,以逼真的精雕彰顯出來。尤其是那荸薺芽狀的壺鈕,無疑是此壺的點睛之處,讓人望了會有種想去提一提的衝動。


   我們久逝的童年美好時光,就這樣被荸薺壺勾起,湧上心間。


    不知蔣蓉大師偏愛荸薺,是否因為那外形醜陋之果,雖出之污泥,但其內心卻是一派冰清玉潔。


 取荸薺之形,塑造紫砂;納清泉陽羡,滌盪心靈塵埃。



風捲葵  
  風捲葵因為其造型簡潔明快,曲線順暢自然,規範的圖案以及生動活潑的形態成為花貨的傳統經典器型之一,展示了花貨自然、生動細膩、生機勃勃的風貌英姿,象徵了生命的頑強以及長盛不衰。  


          相傳風捲葵是清朝制壺大家楊彭年妹妹楊鳳年所制,據悉雖然楊彭年自己是制壺高手,但當時的規定的是藝不傳女,所以楊鳳年剛開始對制壺一無所知,但有一次楊鳳年只是想到作業坊拿把壺澆花,才剛一進門便被哥哥轟了出來,說是女人不能進這個地方,楊鳳年心裡卻是很委屈,立志一定要學會做壺,從此楊鳳年便專心於制壺之上,這一學就是好幾年,當他能夠照着以前的樣式做出壺來時覺得這還不能顯示其真本事,便老想著要創作新樣式。


       一年秋天刮了好幾天的大風,花園中的花草被吹得亂七八糟,心裡想著想著突然看到在一枝花幹上項着一隻壺,但這壺的樣式以前從未見過,定睛一看原來是當年自己種下的錦葵花,它被風吹歪了又挺起來,花瓣也被吹得攏在一起,四周花皆被摧殘只有錦葵花依然如故,始終不散,於是以此為形經過無數更改後製作出此款風捲葵。


 



   印包壺


  
  印包壺之制始於時大彬,據載徐友泉、陳鳴遠亦擅此式。


      傳世印包壺近代為多,形制或正方或長方。大凡明末清初考,造型豐滿,折紋自然。


      細看印包方壺,雖用陶土製作,卻有布包紮的質感,褶襇規整勻淨,捲曲自然,巧以布結作截蓋,增添了幾分飄動靈巧的美感,也充分體現了紫砂的材質,便於製作多種造型的茗壺,達到題材所需的表現力。


  


 


 東坡提梁壺  
  


   傳說蘇東坡喜歡喝茶,當時的紫砂茶壺很小,喝了一壺又一壺,很費事。  


          蘇東坡就想做一把大茶壺,因此買來了紫砂天青泥,拍拍捏捏做了幾個月也沒做成一把像樣的茶壺。一天夜裡,小書僮打着燈籠來請蘇東坡去吃夜點心。


         蘇東坡看著燈籠計上心來,何不照燈籠的樣子做把燈籠壺呢?就這樣肚皮大大的燈籠壺做出來了,但又光又滑不好拿,於是搓條泥巴,這頭搭那頭,就像房屋上頭的梁,燒製出來後,蘇東坡提着"梁",於是就取名"提梁壺"。


    後來為了紀念這位大文人,後人就把這種提梁式的壺稱為"東坡提梁壺"。


  


供(龔)春壺


  
  在中國紫砂文化史上,供春是一個開創性的人物。


       他姓龔,名供春。明代正德年間,供春作為書僮隨進士吳頤山來到金山寺伺讀,閒暇時看到寺內老和尚用當地特有的紫泥捏製茶壺,飲茶參禪,此時已成佛界習俗。


       也許是出於好奇吧,他就取了老和尚洗手後沉澱在缸底的洗手泥,參照寺院內大銀杏樹的樹癭,做出了“指螺紋隱起可按”的供春壺。  


     供春壺造型古樸精工。溫雅天然,質純薄堅實。負有盛名。供春之壺,勝於金玉。


  周澍《台陽百詠》:“最重供春小壺,一具用數十年,則值金一笏。


       ”傳世的供春壺極少。1928年,儲南強在蘇州蒐集到一把供春壺,壺把的款識“供春”二字,缺蓋,後由裴石民配做。現藏北京歷史博物館。


      供春所制砂壺,款式不一,相傳他製作過“樹 癭”、“龍 蛋”、“印 方”等壺式。其中以“樹癭壺”最名貴。清末民初,仿製品甚多。供春樹癭壺簡稱供春壺。


 


  供(龔)春壺  
  在中國紫砂文化史上,供春是一個開創性的人物。


       他姓龔,名供春。明代正德年間,供春作為書僮隨進士吳頤山來到金山寺伺讀,閒暇時看到寺內老和尚用當地特有的紫泥捏製茶壺,飲茶參禪,此時已成佛界習俗。


      也許是出於好奇吧,他就取了老和尚洗手後沉澱在缸底的洗手泥,參照寺院內大銀杏樹的樹癭,做出了“指螺紋隱起可按”的供春壺。  


   供春壺造型古樸精工。溫雅天然,質純薄堅實。負有盛名。


   供春之壺,勝於金玉。周澍《台陽百詠》:“最重供春小壺,一具用數十年,則值金一笏。


     ”傳世的供春壺極少。1928年,儲南強在蘇州蒐集到一把供春壺,壺把的款識“供春”二字,缺蓋,後由裴石民配做。現藏北京歷史博物館。


  供春所制砂壺,款式不一,相傳他製作過“樹癭”、“龍蛋”、“印方”等壺式。其中以“樹癭壺”最名貴。清末民初,仿製品甚多。


  供春樹癭壺簡稱供春壺。


來源:百度貼吧-紫砂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iang 的頭像
    Siang

    [藏壺居蝦屋]的部落格

    Si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