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往“情”深——美人傳奇


    中國歷史上的"四大美人"不僅在我們國內家喻戶曉,在世界上也享有一定的美譽。


千年來,人們以"沉魚、落雁、閉月、羞花"分別形容西施、王昭君、貂蟬與楊貴妃四位女子的絶代芳姿。這種形容既生動又含蓄,給人們留有充分想像的餘地。


僅僅這八個字,卻包含着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的四個小故事,也充分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四大美人有着傾國傾城之貌,在歷史的大事件中她們曲折動人、救國救民的傳奇故事,被民間廣為傳頌。


 


范偉群,創作時,也取材典故“西施浣紗”、“昭君出塞”、“貂蟬拜月”、“貴妃出浴”,通過紫砂來表達人物的氣質、情緒。


四件作品有着“喜怒哀樂”的情緒感染力,也有風花雪月的浪漫情懷在其中。


無論是情緒還是情懷,作者着重表達了一個“情”字。以襯托、對比、象形等方式表現,脫去了人物的俗氣,多了詩情畫意的浪漫。



 


西施浣紗


鳥驚入松蘿,魚畏沈荷花。


作者以段泥制壺,色彩亮麗如一抹清麗身影,與溪水的清靈相映成趣,給人以美妙的想像,這也是未入宮廷的西施最純潔的形象表現。


壺把以象形手法表現了一隻玉手浣紗,隨水而飄漾開的紗,當手晃動時,水和紗也隨之起舞,此情此景宛在眼前,水聲與嬉笑聲竄入耳中,壺把與壺身不僅如此形象過渡,且作者以陶刻刻畫幾尾游動的魚兒表現歡快,也將西施浣紗的情景渲染得更生動。


壺鈕則是見此美妙情景而動容,忘記飛翔的落雁,再一次增加了整把壺的歡快情緒。生動而不造作。



昭君出塞


翩翩之燕,遠集西羌,高山峨峨,河水泱泱。


壺身造型取自蒙古包,圓似穹廬,籠蓋一片段泥表現沙漠含情慾說無語處的幽情。


作者以兩種泥色,表現新嫁的喜與和親的悵然之情。


整個意境在這種色彩的對比中渲染得更加濃烈,段泥代表着沙漠的蒼涼、廣袤,在壺身蔓延,代表了出塞人的心情悠長思遠,一種距離上的遙遠帶給人無限思量;壺身泥色紅潤,喜慶之中,暗含着對故鄉的情思,這紅代表了心境的深遠。


兩者對比更現實出昭君出塞的大義和無奈。壺把以飄帶被風吹動,輕撫琵琶,一彎壺嘴,雖飽滿而在嘴口收斂,正呼應了昭君欲說無語的心情,壺把與嘴又把“方調琴上曲,變入胡笳深”的情景展現眼前。



 


貂蟬拜月


高貴典雅應為貂,歌聲婉約當屬蟬——《貂蟬賦》


明月當空,有美人信步閒庭中,燃香拜月寄情思。


作者以圓的光潔圓潤為壺身來襯託人物氣質的端莊,以矯枝、秀麗的花來渲染人物的秀雅內涵,以豐腴的二彎嘴來渲染人物身姿的聘婷婀娜。


壺身深沉的色彩代表了時間,代表了夜色,壺鈕就是那夜色裡的一輪明月。


月光之中,玉蘭樹下,貂蟬身姿聘婷秀雅,表情端莊,似有所思,思己或思國,待人猜想。


整件作品,作者摒棄直抒胸臆的表達手法,而是以委婉的對比來營造出這個氛圍,在這氛圍之中,有美人如此。



貴妃出浴


華清鴛鴦羞海棠,荔枝策馬躍紅塵。


壺身為玉乳的造型,壺把為貴妃豐腴手臂的抽象表現。


這形體以線條的變化與面的結合來表現,但作者又加入了對比。


以貼塑方式塑造出飄帶隨意繞身,在水氣的氤氳中,半遮半掩的出浴狀態。光與花的對比,人物及場景的形象立刻豐滿了起來。


此壺泥色紅潤,色彩的飽滿與壺身圓潤,引發人浪漫的想像力,情景在腦海中再現。


這也是對貴妃的抽象表現,以及那小半生雍容華貴宮廷安逸生活的表達。


紫砂已然成了一種連接,而不僅僅是材質。作者對四大美人的傳奇故事充滿了浪漫主義的想像。


情境隨型已定,情思卻由形而遠。
 
 
本文來源:珍壺軒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iang 的頭像
    Siang

    [藏壺居蝦屋]的部落格

    Si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