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亨掇只壺
“大亨掇只壺”,壺身長近一尺,高過六寸,壺色渾厚深沉,瑩潤如玉,造型古樸端莊,穩重,氣度不凡,充分體現了邵大亨精妙絶倫的壺藝技術。
清朝高熙《茗壺說》云:“邵大亨所長,非一式而雅,善仿古,力追古人,有過之無不及也。
其掇壺,肩項及腹,骨肉亭勻,雅俗共賞,無饗者之譏,識者謂後來居上焉。
注權胥出自然,若生成者,截長注尤古峭。口蓋直而緊,雖傾側無落帽憂。
口內厚而狹,以防其缺,氣眼外小內錐,如喇叭形,故無窒塞不通之弊。”
最早擁有此壺的人可追溯到丁松林先生(1905--1949)。
據其子丁燮清先生(1939年生,世居宜興蜀山)講述,他父親的丈人曾在江陰某當鋪做“朝奉”(即掌櫃),送給其父一把“大亨掇只壺”。
丁燮清小時候愛用此壺喝茶,但當時並未意識到此壺的珍貴。
而且直到2003年12月作者訪問丁燮清先生時,他一直以為那把壺是陳壽珍的“掇球壺”。
因為陳壽珍的“掇球壺”在巴拿馬和國貨物品展覽會曾得優獎,當時很有名。
後來到了抗戰時期,被丁松林先生之妻潘菊華的娘舅周品珍(中國同盟盟員,抗戰國共合作時期任宜興蜀山鎮鎮長)送給好友潘序倫。
潘序倫,因兄弟輩中排行第四,故又名秩四。
宜興丁蜀鎮蜀山人,中國民主同盟盟員,是國內外頗負盛名的會計學家和教育家,被國外會計界譽為中國“會計之父”。
潘序倫出身書香門第,其曾祖父和伯父都是清代舉人。
他14歲時,父親去世,得長兄伯彥(古文學家,上海聖約翰大學教授)的教益很多。
抗戰勝利後,潘序倫於1946年6月至1947年5月,任經濟部常務次長,1947年5月受聘為全國經濟委員會委員。
其侄潘稚亮,曾應宜興名紳儲南強(曾主持開發善卷洞、張公洞)之邀,在供春壺蓋上口外緣刻隷書銘四十五字:“作壺者供春,誤為瓜者黃麟,五百年後黃虹賓識為癭,英人以二萬金易之而未能。重為制蓋者石民(即制壺名家裴石民),題記者稚君。”
直到八十年代初,宜興蜀山一潘姓人家(即潘氏第三代子孫)出現了這一珍品。
潘家晚輩為了鑒別真偽,特請當時宜興紫砂二廠工藝美術大師徐漢棠來家鑒定。
並在確係邵大亨真品時提出願以一壺換取徐的上品兩壺(當時壺價並不太昂貴)。
後來徐漢棠又將此事告訴師傅顧景舟。顧大師一見此壺,真是愛不釋手,稱讚乃是一件稀世珍品。之後,此事被潘家晚輩知曉,推故此壺不予調換,並立即取回收藏。
1987年潘家晚輩要興建住宅,經濟拮据,不得已出讓祖傳的“大亨掇只壺”。
許四海當時不失時機地以3萬元的高價買了回來,幾乎用去家裡積蓄的全部。
有人欲出7萬美元收購,破了半個世紀前英國皇家博物館以2萬美元收購宜興名紳儲南強收藏的一把缺蓋明代供春壺之記錄,但被許氏以“珍品到了收藏家手中,其價格就轉換為一種文化價值,出一百萬美元也不賣”謝絶。
邵大亨
《宜興縣誌》中記載的這把千金之壺是一件被稱為“掇只”的紫砂壺,“掇只”是紫砂壺造型中特有的一種壺型,造型像是把許多球狀和半球狀堆積到一起,由於掇在漢語裡有連綴堆疊的意思,因此,這種造型的壺被稱為掇只壺。
《宜興縣誌》中記載的掇只壺之所以價值連城,一個重要原因是它出自宜興制壺大師邵大亨之手。
邵大亨,清道光至咸豐年間江蘇宜興蜀山上袁人,年少成名。
約生於乾隆晚期,歿於道光末年。邵性格孤傲,清介正直,非到其睏乏時,雖一壺千金亦不可得。
清朝光緒《宜興荊溪縣新志》:“有邑令欲得之(大亨壺),購選泥色招入署,啖以重利,留之經旬,大亨故作劣者以應,令怒而杖之,亦不吽暴也。”表現了大亨堅貞不屈的可貴性格。
邵大亨是清朝中期的制壺名家,經他之手做出的紫砂壺以樸素和有風骨見長,南京博物院收藏有邵大亨的“一捆竹壺”,“魚化龍壺”,“風捲葵壺”等幾件作品,無不精美絶倫,氣度不凡。
著名紫砂巨匠顧景舟曾 評價邵大亨:大亨以後百五十餘年中,無有超越他之上者。
可見邵大亨的制壺工藝早已得到後世的推崇。
遺憾的是邵大亨壯年辭世,留存後世的作品寥寥無幾,《宜興縣誌》裡提到的掇只壺,雖說是“一壺千金”,可多年來深藏民間,幾乎很少有人親眼見過。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顧景舟在《宜興紫砂壺藝概要》中云:“經我數十年的揣摹,覺得他(邵大亨)的各式傳器,堪稱集砂藝大成,刷一代纖巧糜繁之風。從他選泥的精練,造型上審美之奧邃,創作形式上的完美,技藝的高超,博得一時傳頌,盛譽之高,大有‘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之慨。”
許四海
許四海與大亨掇只壺的緣分源於對紫砂壺藝術的痴迷,對紫砂壺的痴迷源於對喝茶的愛好。許四海字紫雲,1946年省,鹽城人,壺具收藏家、紫砂陶藝家。
從60年代末參軍,在廣空當文化教導員時候受當時潮汕茶文化影響開始喝茶,喜歡收藏茶壺,七十年代末期,許四海從廣州空軍轉業回上海,在上海公用事業學校先後任總務科,膳食科,學生科科長。
八十年代初開始自學紫砂陶藝,有幸得到滬上著名畫家唐雲先生的指教與激勵此後又拜在唐雲門下,成了老畫家的關門弟子,也是他唯一一個陶藝方面的學生。許四海在唐雲的指點下,觸類旁通,視野大開,在從藝道路上達到了一個嶄新的高度,唐雲這樣對許四海說上海不缺科長缺的是藝術家。
1984年他為了自己的一直痴迷的紫砂事業辭去公職扔掉了鐵飯碗,開始了在宜興做茶壺的艱苦歲月,因為他知道,要成為一個出色的紫砂壺藝人,必須沉浸到這片由紫砂堆積起來的土地上,從此宜興紫砂二廠多了個不尋常的上海人。
功夫不負苦心人。許四海手制的紫砂滴水“夏意”在1985年輕工部首屆全國陶瓷作品評比中獲得了最高分並獲得金獎,後來這件作品被美國亞洲美術博物館收藏。自此他的每一件作品,都成為海內外紫砂壺具收藏家爭購的對象。
許四海小時候隨母逃荒到上海,10歲開始撿煤渣養家。
他拉過板車,當過電車售票員,還幹過木匠,當過偵查班班長,參加過抗美援越。
他的人生經歷可謂豐富,但在他看來,自己最出彩的事情莫過於建立去昂國第一傢俬立博物館——四海壺具博物館,這是上海文物管理委員會於1992年發文特批的中國第一傢俬立博物館,要比後來號稱新中國第一傢俬立博物館的官復博物館要整整早了四年。
四海壺具博物館凝聚了許四海必勝的心血,館藏文物從史前文化到現代大師作品千餘件,其中包括東晉青釉雙雞首壺、宋白釉瓜輪壺、大吉壺等古代陶瓷,及明代惠孟臣、蔣伯荂、清代華鳳翔、許晉侯、王南林、楊彭年、邵大亨、申錫、黃玉麟、民國陳光明、俞國良、馮桂林、現代的裴石民、王寅春、朱可心、顧景舟、徐漢棠、汪寅仙等歷代宜興紫砂名壺精品,琳瑯滿目。
這幾年四海壺具博物館接待了中外觀眾無數,好評如潮。
2011年5月22日,四海壺具博物館老館重新開放,館內所陳列的300余件從仰韶文化彩陶壺到春秋戰國、漢唐、宋元、明清歷代的陶瓷壺具,構成了一部脈絡清晰又蔚為壯觀的中國壺具史,為中國文化發展史提供了極有說服力的實證。
許四海小時候生活坎坷,參軍是他人生一轉折點,幾年的軍旅生涯,他接觸了大量美術書籍,被中國古老的傳統藝術深深的吸引住了。他開始逛地攤,將興趣集中在紫砂壺上。
許四海曾任職上海公用事業學校,他把全部業餘時間都放在蒐集紫砂藝術品和紫砂壺的製作上,期間結識了著名的畫家和紫砂收藏家唐雲先生。
在唐雲的鼓勵下,1984年許四海辭去公職,到宜興紫砂二廠工作。許氏以“門外漢”為印製作的紫砂壺受到海外收藏家的青睞,素有“江南壺怪”之稱。
1985年在上海和當時紫砂二廠廠長史俊棠倡導成立紫砂協會、舉辦宜興紫砂民間收藏展覽,1987年9月25日建立中國首家自籌民辦的茶具陳列館—“四海壺具館”。
現在“大亨掇只壺”珍藏於上海市郊嘉定經濟開發區的“四海壺具博物館”,她的離奇經歷終於告一段落。
摘錄自:2011年11月15日 18:07 新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