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餿防腐透而不漏 宜興紫砂壺一壺千金的秘密
,當代著名紫砂壺大師顧景舟製作的一把紫砂壺,已經拍到了300多萬元。
而且,當地政府頒佈的《紫砂保護條例》,更是被人視作紫砂壺行情將迎來新一輪大漲的信號。
紫砂泥真的如坊間傳聞即將絶跡嗎?一把全手工的紫砂壺,在大師手裡究竟是怎樣被製作出來的?
四方壺在開水冷水中重現真身
上世紀80年代末的一天,一個神秘的陌生人來到山西襄汾一個農戶家中,詢問是否有舊茶壺,屋裡的主人顯然沒有料到來人竟會對舊茶壺感興趣。
“舊茶壺,家裡倒是有一把,方不方圓不圓的,不知道用了多少年,壺上的泥和茶垢結了厚厚的一層。
”農家人暗想,本來放在家裡就嫌礙眼,所以就隨手把它送給了對方。
來人接過茶壺,只是粗粗地看了一下壺身,便把壺翻了過來。
當他看到壺底刻有“鄭荊玉製”四個字時,拿壺的手不由得顫抖了起來,眼裡也閃現出興奮的光芒。
但他表面上卻不露聲色,把壺揣進了懷裡,道了聲謝,便匆匆離去。
這位神秘人其實是宜興丁蜀鎮的一名收壺人。
他揣着這把四方壺,興沖沖地回到了旅館。一進門,他就把壺放進水盆裡,接着就用開水猛澆,澆完後,又馬上把滾燙的壺直接放入盛滿了冷水的水盆裡。
令人驚奇的是,反覆幾次後,壺不但沒有因為忽冷忽熱而爆裂,原先覆蓋在壺身上的深色茶垢反而逐漸脫落,露出了它的本色。
收壺人看著經“洗浴”而煥然一新的壺,喜不自禁地立即聯繫在宜興的朋友李明,請他幫助介紹買家。
流落農家的這把壺身價和黃金等重
李明也是一位收壺人,認識許多從香港和台灣到宜興收購紫砂茶壺的商人。
那位收壺人回宜興後經李明介紹,找到了當時在宜興收購紫砂壺的一位台灣商人。
台灣商人看了對方帶來的這把壺,發現這把四方壺是清代名匠鄭荊玉的作品,屬非常難得的紫砂壺精品,便問對方開價多少錢。
在當時,宜興紫砂壺最高的價格在千元上下,究竟要價多少合適,李明他們心裡也沒底,就問對方肯出多少錢。
台灣商人見對方不肯現報價,想了想,輕輕地報出個價格:“18000元。
”“18000元?”一開始,李明和收壺人還以為自己是聽錯了,這把四方壺重不過四兩,按當時黃金的比價,簡直是比黃金還貴。
而台灣商人也解釋說,之所以給出18000元的價格,是因為壺嘴處有些磕碰,否則壺價理應得再高點。
近些年來,隨着祖國大陸經濟的迅速發展和收藏熱的形成,紫砂壺從台灣迴流祖國大陸成了趨勢。
而一直從事紫砂壺生意的李明,也從一個收壺人變成了愛壺如命的藏家,但是多年前經他手轉賣到台灣的那把四方壺,卻始終是他揮之不去的一個心病。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多方打探,李明終於在台灣找到了經過幾番轉手的那把四方壺,在誠意相求下,最終他以高價買回了那把壺。
紫砂壺都有哪些神奇的特性?
在這個跟四方壺有關的傳奇故事中,最精采的部分,就要數那個收壺人採用將紫砂壺交替放入沸水和冷水中的方法,來去除壺身上的陳年茶垢。
但他也屬於藝高人膽大了,因為普通陶器如果遇上這種急冷急熱的狀況,通常只能爆裂而終,可正是因為紫砂壺胎具雙重氣孔結構,冷熱急變性好,寒天注入沸水,不會脹裂,溫水燉燒、烹蒸也無需擔心開裂。
一般懂得紫砂壺此等特性的行家,就會利用這種特性來清洗紫砂壺。
抗餿防腐,是紫砂壺的第二個特性。因為紫砂有一個特點,叫透而不漏。紫砂具有很好的透氣性,但又不漏水,這就好比正宗的衝鋒衣,能擋雨卻又能透氣。
用透而不漏的紫砂做壺,就具有抗餿防腐的效果了,在夏天尤其突出。
據說這種功能,最早是由一個老木匠無意中發現的。
在很久以前,有個老木匠承建了一座廟宇的藏經樓,他在幹活時,把隨身帶的一把紫砂壺忘在藏經樓的大樑上。
工程結束以後,腳手架全拆了,老木匠突然想起來,他的那把壺還留在大樑上。
老木匠想了許多辦法,幾天以後才爬上大梁,把壺取下。
令人驚奇的是,正值盛夏,可壺裡的茶湯居然沒有餿。
此後,有人特別留意了,發現用紫砂壺泡茶,冬天泡茶茶不涼,夏天泡茶茶不餿。
紫砂壺還有個特性就是變色韜光。製作紫砂壺的泥料,在燒製的過程中,隨着爐溫的升高會不停地改變顏色。
而紫砂壺在使用過程中,還會變光變色。正是因為紫砂壺具有這些神奇的特性,所以它才能從茶具中脫穎而出。
漁在《雜說》一文中,就評說紫砂壺為:“壺之精者,莫過於陽羡,是人皆知矣。”
陽羡是宜興古稱,而宜興丁蜀鎮就是紫砂壺的原產地。
製作紫砂壺的原料,雖然被稱作是紫砂泥,但實際上卻不是泥土,它究竟是種什麼東西呢?
全手工紫砂技藝的種種奧秘
製作紫砂壺的原料其實是當地礦山中產的一種礦石。
最早,在當地礦山中開採出來的大部分都是甲泥,甲泥是比較粗的一種紫砂原材料,一般都是用來做大水缸等均陶產品的。
後來,陶工們發現在甲泥中有些礦石特別細膩、乾淨,就把這些礦石挑選出來,這就是後來成為制壺原料的紫砂泥。紫砂泥分為三種,紫泥、綠泥和紅泥。
1968年出生於徐門紫砂世家的徐立,其父是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徐秀棠,徐立1993年隨父親涉足紫砂,1999年師從中國陶瓷大師周桂珍,如今他是“紫砂傳統全手工成型技藝”的堅定追隨者。
顧名思義,這種技藝就是從選砂、和泥到制壺,講究的都是親力親為,純手工製作。
1996年,徐秀棠帶著兒子、媳婦和眾徒弟建成占地30畝的長樂弘陶莊,在這個作坊裡,從原材料到制壺,遵循的都是“紫砂傳統全手工成型技藝”。
“那地上鋪着的,就是正在風化的紫砂礦。”在陶莊的一側,徐立手指着一片紫色、綠色相雜的礦砂告訴記者,按照傳統的工藝,開採出來的紫砂礦最好是在自然狀態下經過下雨吸水、太陽暴曬,反覆多次,大約經過一年左右,就可以進行碾磨了。
而經過石磨碾磨後,紫砂泥要在水中浸泡半年左右,讓紫砂顆粒繼續吸水,之後晾乾,再通過細篩篩選,選取最適合制壺的泥粉。
紫砂泥和水後,用木槌反覆捶打成扁平狀,厚度在3釐米左右,打平後就把紫砂泥餅對摺後再次捶打,就像打年糕一樣。
一氣呵成地捶打了50多次後,紫砂泥層與層之間的空氣被全部擠乾淨,透出微微的白色,並且發亮,紫砂泥就捶打完成了。
成型後的紫砂泥就可以用來做紫砂壺了,一般在夏季3個月、冬季5個月以內,這些紫砂泥要被用掉。
因為時間一長,深藏在紫砂泥裡的石墨分子會隨着水分的揮發而跑到紫砂泥的表面上,形成一點點的黑點,這樣會對紫砂製品的表面產生影響。
而在紫砂泥浸泡、和水捶打中涉及的水,都是“無根水”。
所謂“無根水”就是雨水,因為如果用自來水來和泥的話,在燒製過程中,自來水中的淨化劑成分容易隨着水分的揮發而在泥料的表面形成一層鹽析,使得成品色澤變雜。
為此,徐立還專門在院子裡支起一大塊塑料袋,每逢下雨天,就用來積攢雨水。
按照這樣的傳統方法,從紫砂礦到成品紫砂泥,費時良久,而如果選用碾磨機等現代化設備,製作過程僅需幾天。
而之所以捨棄現代化的機械設備,在徐立看來,除了是保留傳統技法以外,更主要的是,通過傳統工藝製作出來的紫砂泥顆粒是呈不規則幾何形的,這種不規則幾何形的小顆粒結合在一起,紫砂壺透氣不漏水的特性就顯露無遺;而如果用現代化設備來碾磨、烘烤紫砂泥,則製作出來的顆粒最後會接近圓形,而這樣的顆粒組合起來,防水性固然強,但透氣性卻會差很多。
一度失傳的龍窯重新開窯
在紫砂壺的燒製方面,對溫度也很講究。傳統的燒製是在紫砂陶坯完全乾燥後,需用匣砵裝套入窯燒煉。窯爐在古代均為龍窯,形狀像古人所說的龍,用磚砌成山坡斜直焰式筒行的穹狀隧道。以茅草為燃料時,一般生產週期為4天左右。
一窯火燃燒時,隨着溫度的升高,陶坯的顏色也不斷變化,溫度400℃時暗紅色,600℃時鮮紅色,800℃時桃紅色,1000℃時櫻桃紅色,1200℃是淺黃色。
徐立介紹說,對紫泥來說,1150℃-1180℃是最適合的溫度,而綠泥和紅泥的適合溫度會略有差別。
紫砂礦屬粉砂質沉積岩,以矽、鋁、鐵為主,尤其在紫泥中以石英、高嶺土、赤鐵礦和雲母為主,如果燒製溫度太高,燒出來的壺表面會有結晶和氣泡,他們稱之為“燒老了”,這樣就大大降低了紫砂透氣的特性;如果溫度低了,就成了瓦器,牢固度、美觀度也達不到。
到了上世紀50年代,由於受產量需求的因素影響,龍窯陸續退出歷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先後以煤、油為燃料的方窯、隧道窯,直至現在的液化氣窯及電爐。
如今,也只有長樂弘陶莊又復造了一座紫砂龍窯,而追求傳統的徐門紫砂作者的作品,正在力爭恢復用傳統的龍窯燒製。
大師做一把壺為何往往要數年時間
懂行的人都知道,紫砂壺全手工是最佳的,現在所常見的一整套工藝相傳是由金沙寺僧始創、供春發展、時大彬完善的,傳承至今。
現在,宜興很多店家都打出了“全手工壺”的牌子,其實除了灌漿成型的壺,紫砂壺可以說都是手工製作的,但這個概念和“全手工壺”完全不是一回事。
“全手工壺”的真正內涵必須是用“傳統全手工成型技法”,即沿用明代傳承下來的木轉盤拍打、鑲接成型技法,製作過程中使用傳統的竹木質、牛角、銅、鐵等工具。
敲打泥片、泥條的搭子最好用黃檀木和棗木質地,木轉盤一般是櫸木和黃檀好。做壺需用“矩車”劃圓形泥片,“像車”劃直泥條,這兩樣工具的形制從明代沿襲至今。
“傳統全手工成型技法”還有一大特點,就是可以細琢,不必急於一次完成。
用來存放泥坯的粗釉套缸是重要工具之一,缸底存水,中間用挖有注水孔的泥層隔斷,泥坯成品和半成品放在泥層上面,再用木蓋封閉,可以隨時通過調整水面高度來控制泥坯濕度,不必擔心走形或損壞。
而有的大師一件作品需要“細細琢磨”幾年才能完成,藝術價值高,價格自然不菲。
一位業內人士透露,一般明清時代的紫砂壺價格都在數萬元,清代名家作品價格在10萬元~15萬元,明代名家作品價格在20萬元~30萬元。
紫砂泥即將枯竭的傳聞純屬炒作
隨着紫砂茶壺行情的一路飆升,近幾年紫砂泥也“洛陽紙貴”起來,而當地政府也在2007年頒佈了《無錫市宜興紫砂保護條例》,對一些紫砂礦實行停采保護,比如黃龍山紫砂泥礦脈。
有些商人就瞅準了這裡面的商機,囤積紫砂泥在手中,趁機抬高紫砂泥的售價。目前市場上紫砂泥的大致價格為:普通紫泥2000元/噸左右,底槽清20000元/噸左右,還有些精品紫砂泥不是以噸計,而是以斤零售。
這個價格比2005年初的時候翻了近10倍,也“催富”了一大批紫砂泥“藏家”。
而在中國陶瓷工業協會副理事長、宜興陶瓷行業協會會長史俊棠看來,現在紫砂泥價格的飛漲,更多的是人為惡炒,只要理性分析一下就知道,紫砂壺最大的價值體現是在於製作者的風格和理念,相對於一些名家的紫砂壺,紫砂泥的成本微乎其微。
而在一些制壺名家看來,紫砂泥即將絶跡的傳聞純粹是炒作,其實只要是和黃龍山紫砂泥礦脈一脈相承的紫砂泥礦,物質元素含量基本差不多,從這點上看,除了黃龍山,南山、甚至浙江的一些山脈裡面也存在類似的紫砂泥,只要仔細篩選一下,都可以用來做紫砂壺。
對於堅守“傳統全手工成型技法”的徐立而言,他早就有了儲備紫砂泥礦石的習慣。因此在政府頒佈《條例》之前,他已經有了約300噸的“存糧”。
怎樣辨別一把好壺
如今市場上有很多假冒偽劣的紫砂壺,有些商家也會在不夠好的紫砂泥中添加化工原料來改變顏色,這是否會導致人們對紫砂壺產生信任危機?而且,用這種添加了化工原料的壺泡茶喝,會不會對身體健康產生危害?
對此,史俊棠認為需要一分為二地看待,“如果說單從茶壺或者是紫砂茶壺來講,那麼只要是紫砂這種原材料製成的壺,叫紫砂壺是沒錯的,作為工業用品來說,並不影響泡茶的功能。而且如果按照標準的工藝燒製,經過1000多℃的烈焰燒製,用來承載100℃的沸水泡茶,應該不會有什麼有害物質析出。”
那麼,我們該如何辨別一把好壺呢?
挑選紫砂壺時,第一是看顏色,不宜過於鮮艷;第二是看壺的吸水性,用開水澆灌,吸水快則證明紫砂壺的泥料比較好,因為紫砂泥最重要的一個特點就是透氣性;最後一個則看壺的造型,造型完整,把玩性比較好,也可以判斷一把壺的好壞。相反如果壺身泛出不自然的亮光,摸上去特別光滑細膩。壺體顏色濃重偏紅,特別鮮亮。壺身與壺蓋敲擊時聲音特別清脆響亮。則可判斷此壺是把劣壺.
本文來源:宜興紫砂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