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裡有人上門做客,大家都會拿出好吃的款待。


      家住成賢街社區的七旬老人王明哲也不例外,瞧他樂呵呵地端出了滿滿一盤果子,品種還真豐盛,栗子、瓜子、花生、核桃、菱角、白果,等等,足有八樣不同的果子。眼饞了吧?哎,先別急着“下嘴”,其實這些食物可不“好吃”,它們都是模樣足以亂真的紫砂工藝品。
  這些夠絶了吧?王老搖搖頭,在他一手組建的上千個紫砂“大家庭”裡,它們還算“小意思”。


  十多年收藏上千件寶貝


  說到“老壺痴”王明哲,社區裡無人不知。


  一走進老人的家,就像進入一間紫砂收藏室,屋子裡的櫥、櫃、茶几上,擺滿了千姿百態的紫砂工藝品:有紫砂花瓶、紫砂雕塑,更多的是各式各樣的紫砂壺。


    這千餘紫砂藏品,是老人在這十多年裡一件件抱回家的。
  王老不好意思地說,當初為了這個愛好,還差點跟老伴張奶奶鬧彆扭。一開始,他三天兩頭往家裡帶紫砂,張奶奶有些吃不消了。


   為啥?花銷太大啊。她不得不想出辦法:把王老每月的零花錢控制在千元左右。想要加錢?沒得商量。


  淘來的藏品身價狂翻


  錢不夠怎麼辦?王老索性鑽研起了“撿漏”的學問。


    所謂“撿漏”,就是花很少的錢撿到別人看走眼或認識不到價值的好東西。
   沒多久,他還真嘗到了甜頭。一天,在朝天宮一個地攤上,他看到一把灰頭土臉的提梁壺。仔細瞅瞅才發現,壺蓋和壺把上,居然有幾隻小巧玲瓏的猴子。


     數數共有5只,才拇指大小,姿態各不相同,有趣極了。“肯定是好東西!”王老掏出200元買下。
  後來才知道,這是清末民初紫砂名家王寅春的作品。


    曾有人開出5萬元的價格想買這個壺,可老人說,自己的收藏一概不賣。
  這麼多藏品裡,他最愛不釋手的“窯變柿形壺”,也是撿漏得來的。這壺身形似一隻柿子,壺蓋就是柿子蒂。


   壺的用料是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已絶跡的“天青泥”。


     但最神奇的是壺的顏色,居然五彩斑斕。瞧,壺身主體是青色,一側卻點綴有一塊巴掌大的紅色,紅色逐漸轉變為綠色,再轉為青色,與壺身渾然一體。


    而紅色、綠色位置分別對應的是柿子、柿子葉,巧妙極了。
  老人說,這件是民國紫砂高手汪寶根的作品。


   多變的色彩是燒製過程中,受熱溫度不均導致“窯變”意外產生的。


   這樣一件市場價上萬的寶貝,同樣是從朝天宮不起眼的舊貨攤子上淘來的,不過花了300多元。


  養壺養到廢寢忘食


  當然,“撿漏”可遇不可求,王老也會購買一些價格不高,但頗有韻味的藏品。


       在他眼中,不管出身是否名貴,所有藏品都是自己的孩子。除了“尋寶”,剩下的時間,他都用來照顧這些“孩子”們,俗稱“養壺”。
  


    王老說,紫砂壺原料是陶土,又經過高溫烤制,最初會帶有火氣和土味。但玄妙的是,只要經過日復一日的茶湯滋養,紫砂壺會逐漸出現溫潤如玉、色澤飽滿的“包漿”,看起來非常有質感。


      “每天用壺來泡茶,或用毛巾蘸茶水擦,或直接用手撫摸,都是養壺的好辦法。”不過這個過程是急不來的。以王老的經驗,養好一隻壺,少則半年,多則三載。
   長年累月地養壺,老人一雙手佈滿了老繭,光擦壞的毛巾就有幾十條。難怪張奶奶心疼說,他一摸上壺,就連吃飯睡覺都能忘個乾乾淨淨。


       不過老人說了,再辛苦也不能委屈了“孩子們”,“1000多個等着我照顧呢。我輪着來,一個都不會少。” 
 
 
 轉載自:宜興紫砂陶網


Si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紫砂掌中寶典“一手壺”
 
  紫砂造型分光貨素器、花貨塑器、筋瓤貨紋器三大體系,形制分為紫砂方器、紫砂圓器、紫砂筋紋器三大類別,容量分大、中、小三種形態。其中較為適中容量形態的紫砂茗壺,人們習慣稱作為紫砂“一手壺”。


        由於它大小適宜,靈便實用,細膩無比,造型多樣,適宜於掌中把玩,故能意趣無窮,為茗壺界講究品味的茶藝愛好者所鍾愛。
  顧名思議,紫砂“一手壺”是一種一手能抓起,一手能把玩,即玩壺於股掌之中的茗壺。


            這種“一手壺”,主要是在容量上來區別於大壺(包括特大壺),亦區別於小壺(包括微型壺),處於大壺與小壺之間。依照人們在品茗中的習慣,一般人們將 300cc 容量以上的稱為“大壺”, 200cc 容量以下的稱之為“小壺”, 200cc 至 300cc 容量之間的稱之為“一手壺”,是品茗人士玩壺的人中經過幾代人的品玩賞味,民間相承口傳,憑嗜好一代代傳下來,至今就形成人們的口語俗話,將“一手壺”替代了中壺的稱謂,習以為常,也就不足為奇了。


  紫砂“一手壺”所使用的材質,因人而異,因作者而異,因賞玩者嗜好而異,並通常用容量來區別大中小,有十分明確界限規定,亦有十分明確的概念。


     從紫砂“一手壺”的傳世作品來看,似乎涉及到紫砂材質的所有成份,所有泥色,所有泥料。最常見的有紫泥、團泥、綠泥、天青泥、梨皮泥、粗砂朱泥等等,不一而是。


  紫砂“一手壺”的造型涉及到紫砂光貨素器、花貨塑器、筋瓤貨紋器的所有體系,涉及到紫砂方器、紫砂圓器、紫砂筋紋器的所有類別。


        各個時期都有各式形制的光貨素器系列、花貨塑器系列、筋瓤貨紋器系列,方器系列,圓器系列,提梁系列等“一手壺”面世,造型千變萬化,形制豐富多姿。


       可以這樣說,有多少紫砂造型形制,就可以看到紫砂“一手壺”的身影,這絲毫也不誇張,雖然形制萬千,但成型工藝如同一轍,均採用紫砂“鑲接法”工藝和“打身筒”工藝,亦均分為純手工操作和模具操作成型。


  因資料缺乏,紫砂“一手壺”的概念何時形成,從已出土的紫砂文物及紫砂古窯址遺址遺物,目前還不能確定紫砂“一手壺”起源於何年何月。


          但從世人所推崇的“供春小壺”、“李茂林小圓壺”、“大彬改作小壺”、“盂臣小壺”、“逸公小壺”等文字字樣反覆出現在紫砂研究資料中,可以初步確定紫砂“一手壺”的出現應不晚於明末清初。


     隨着日後考古的新發現,紫砂研究的不斷深入,這些疑問是會逐步解開的。


    根據周高起《陽羡茗壺系》上的記載,大彬“初自仿供春得手,喜作大壺。後游婁東,聞陳眉公與琅琊太原諸公品茶施茶論,乃作小壺……”這小壺是否是容量 200cc 至 300cc 之間的紫砂“一手壺”,目前誰也不敢妄論。


       但有歷史上這一段記載,以及明末清初出土的容量在 200cc 至 300cc 之間的茗壺面世,當推斷紫砂“一手壺”應該晚於紫砂大壺的面世,而早於紫砂小壺的面世。因為明末清初材質為粗砂朱泥的紫砂“一手壺”的面世作品,年代往往早於容量在 200cc 以內的紫砂小壺。這已經是不容置疑的事實。


本文摘錄自:宜興紫砂陶網


Si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紫砂壺一直以來都很受大眾喜愛,它能吸收茶之香味,且保持較長的時間。那麼在眾多紫砂壺中,應該如何來選購一把好壺呢?
  


     一.要重實用


  紫砂壺是用於泡茶的器皿,所以首先其容量要恰當。


 茶壺容量大小差距甚大,大者容水數升,小壺只有一杯的容量。


       有的人交友廣泛,天天和朋友相聚,如果選用小壺來泡茶,光是來回倒茶注水就夠他手忙腳亂、滿頭大汗了。相反,若是三兩個朋友相聚,選用大號紫砂壺就如同“牛飲”,有失風雅了。其次,壺把便於端拿,壺嘴出水順暢,讓品茗沏茶得心應手。


    同時,使用時有舒適感,可以愉悅身心,百玩不厭,讓人珍愛有加,這也是非常重要的。


  二.要工藝性強


   一把好的紫砂壺,除了壺的流、把、鈕、蓋、肩、腹等應與壺身整體比例協調,點、線、面的過渡轉折,還須審視其“泥、形、款、功”四方面的工藝水準。


  “泥”:評斷一把紫砂壺的優劣,首先在於其用泥的品質。好的紫砂泥具有“色不艷、質不膩”的顯著特性。所以,選購紫砂壺應就紫砂泥的良莠加以考量。


  “形”:指壺的形制,也就是形狀樣式。


       紫砂壺的造型千姿百態,因紫砂壺屬於整個茶文化組成的部分,所以它所追求的意境,應屬茶道所追求的“滌淨煩囂,淡泊明志,超世脫俗”的意境。


     “古拙素雅”與茶道文化的意境最是融洽,所以紫砂壺的造型考量應以能表現“古拙”氣氛的為優選。


  “款”:即壺的款識。紫砂壺的署款,素來非常講究。


   所用印款,往往出自一代金石篆刻名家之手。


   鑒賞紫砂壺款有兩個意義:


  一.是鑒別壺的作者是誰;


  二.是欣賞鐫刻的詩詞書畫及印款(金石篆刻)。


    紫砂壺的裝飾藝術結合了中國傳統藝術“詩、書、畫、印”一體的藝術特點。


   所以欣賞一把紫砂壺,除講究泥料、造型及製作技藝之外,還有文學、書法、繪畫、金石諸多方面,給每一位壺藝愛好者帶來更多美的享受。


  “功”:是指壺藝的功能美,有別於實用功能的訴求點。


     紫砂壺的功能美主要表現在容量適度、高矮得當、口蓋嚴謹及出水流暢四個方面。


      按目前人們的飲茶習慣,一般二至五人聚飲,宜採用容量350毫升為佳,無論手拿手提都只需舉手之勞,所以人稱“一手壺”。


 


本文摘錄自:宜興紫砂陶網



 


Si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紫砂壺收藏市場行情在去年年末啟動後不斷走強。


前不久,一把清代茶壺在瀋陽拍出155萬元的天價。


由於紫砂壺的升值空間較大,投資收藏紫砂壺的人在廣東數量眾多,但大多數仍處於收藏“新兵”的階段。
  


     廣州藏友肖書濤,玩“壺”已有近十年。據他介紹,紫砂壺中升值最快的“老壺”,一般指明清、民國時期出品的紫砂壺,在品別較低的市場上其實已經很難“淘”到。


       收藏界中素有“五年不識壺”之說,要想擁有一把真正的壺中精品,需要耐心積累經驗和知識,需要時間來慢慢打磨。不過,應記者之邀,他還是給入門級藏友介紹了三招用以鑒別“老壺”真偽。


  加本山綠泥則燒成古銅色


  據藏友反映,市場上常見有人號稱自己的紫砂壺使用的是天青泥,“實際上,並不太可能,”肖書濤說。


      據他介紹,歷史上公認最好的紫砂泥——天青泥據說出在丁山“大水潭”宕口內,後來因為挖到了地下水,現在已經是水潭,因此沒有可能再有這種泥色。


  據瞭解,紫砂泥根據陶土原礦的分佈層面,一般分為架頭泥、烏泥、夾泥(做大缸用的泥)、中槽泥(屬普通紫砂泥)、段泥(本山綠泥)和底槽泥(又稱底槽青)等。


   一般而言,蘊藏在下面的底槽泥屬於最好的紫砂泥,燒成後呈色十分飽滿豐富,業內稱為“水色好”。


  種類不同,燒成後顏色不同。


   比如,使用中槽泥製作的作品燒成後顏色偏紅,而段泥製作的壺燒成後呈黃色。


      另外,有人在本山綠泥中添加紫泥,這樣子燒成後成黃紅色;如果在中槽泥中添加本山綠泥,則燒成古銅色。


  需要注意的是,民國以前的壺,在泥料中一般不會添加氧化劑,因此壺色都是自然形成的。如果藏友看到壺色是墨綠色等別樣顏色,但賣家又號稱是明、清時代的老壺就基本不可信了。


       因為墨綠色是在紫泥中加入氧化鈷燒製而成,而這種技術在明清時期是不可能達到的。


  老茶壺都會有“亞光”


  藏壺的人都知道,紫砂壺的表面就有一種和潤的光澤,俗稱“水色”。


 使用的時間達到一定年份,茶汁會慢慢滲透到壺壁的氣孔中,使得壺色逐漸變深。


      加上茶湯、茶油日復一日的作用,壺的表面會出現一層亞光,人稱“包漿”。


    由於這種自然形成的包漿很難被清除,因此,古老的茶壺都會有這樣一層亞光的外觀。


  肖書濤介紹,人造的包漿只要用指甲剔刮或者用開水沖刷就很容易脫落。而自然形成的包漿與壺身形成一體,不會因為輕刮而脫落。


  紫砂壺用舊久了,壺的內壁中會形成一層薄薄的不均勻的吸附層,通常呈灰白色或者黃褐色,業內稱為“茶鏽”。


  肖書濤告訴記者,如果是自然形成的茶鏽,衝入沸水後再傾倒出來時,是一種淡淡的茶水,並且有茶色、茶香。有些制假者人工做上的茶鏽是衝不出茶香的,且在肉眼仔細觀察下,顏色常為黑色。


  據介紹,有些制假者為了謀取高利,會讓專人將新壺天天泡,好養出茶鏽。


因此,經驗不足的收藏者在購買收藏老壺時務必要小心這一點。
 
 
 
 轉載自:宜興紫砂陶網    發表時間:   2009-2-9


Si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宜興茗壺,以粗砂制之,正取砂無土氣耳”又“茶壺以砂者為上,蓋既不奪香又無熟湯氣,故用以泡茶不失原味,色、香、味皆藴”,上述為古人總結的心得,易言之,以紫砂壺來泡茶,只要充分掌握茶性與水溫,當可泡出“聚香含淑”、“香不渙散”的好茶,比起其它材質茶壺,其茶味愈發醇鬱芳香。
  


       2. 紫砂壺“注茶越宿,暑月不餿”,茶汁不易霉餿變質,且不易起膩苔,所以清洗容易,不費周章。值得一提的是,此處所指的“暑月不餿”,即夏日隔夜亦不餿,雖然就茶道而言,理應“旋淪旋啜”、“宜傾竭即滌去停渣”,即隨泡隨飲,事畢即清除茶渣,但現代人生活繁忙,將茶渣留於壺中數日亦是常事。對此,清人吳騫記載了他的洗壺妙方﹕“壺宿雜氣,滿貯沸湯,傾,即沒冷水中,亦急出,冷水瀉之,元氣復矣。”讀者不妨一試。


  3. 紫砂陶是一種介於陶和瓷之間,屬於半燒結的精細茶器,具有持殊的雙氣孔結構,透氣性極佳且不滲漏。由於這種特性,所以它能吸收茶汁,壺經久用,自然能於內壁累積出“鏽(茶山)”,此時即使不置茶,葉,單以沸水衝入亦能泡出淡淡的茶香來。(也由此可知“一壺不事二茶”的原因)。


  4. 紫砂茶具使用越久,不但壺身光澤越加光潤,而且據《陽羡茗壺系》載﹕“壺經久用,滌拭日加,自發闇然之光,入手可鑒”,此即指常用乾布摩拭,更顯氣韻溫潤,這也正是國人熱衷的“養壺”。


  5. 紫砂器具有耐熱性能,冷熱急變性佳,寒天臘月即使注入沸水,也不易因溫度遽變而脹裂。(壺身有暗傷者,另當別論。)


  6. 紫砂砂質傳熱緩慢,執用時較不易燙手,且性耐烹燒,可放在溫火上燉煮,所以用紫砂製成的砂鍋十分受到人們的歡迎。此外,紫砂因傳熱慢,所以保溫亦較持久,此點對於半發酵茶而言,更是一項難得的特點。


  7. 紫砂土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及延展性,配合以特殊且精準的制壺技藝,所以成品口蓋嚴密,縫隙極少,減少了含黴菌的空氣流向壺內的管首,相對延長了茶湯變質的時間,有益人體健康。


  8.砂泥色多采,且多不上釉,透過歷代藝人的巧手妙思,便能變幻出種種繽紛斑斕的色澤、紋飾來,加深了它的藝術性。


  9. 紫砂泥的可塑性高,雖不利於灌漿成型,但其成型技法變化萬千,不像手拉坯等輪轉成型法,只限於同心圓範圍,所以紫砂器在造型上的品種之多,堪稱舉世第一。


  10.紫砂茶具透過「茶」,與文人雅士結緣,併進而吸引到許多畫家、詩人在壺身題詩、作畫,寓情寫意,此舉使得紫砂器的藝術性與人文性,得到進一步提升。


本文摘錄自:宜興紫砂陶網


Si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擁有"台灣迷你型的亞馬遜河"之稱的四草生態綠色隧道,光是名稱就讓人有美麗的想像畫面,不用出國似乎就可以享受異國美景。


    四草生態綠色隧道有別於一般的綠色隧道,它是在水上的綠色隧道,需要搭船悠閒的欣賞,於搭船處有分台江搭船及竹筏,搭乘竹笩才能進入到仙境般的綠色隧道哦!若是時間充裕則建議可以再搭台江生態觀光船欣賞。

          四草生態綠色隧道是由紅樹林自然形成的,沿著河道緩緩前進,有著微風佛面而過,鳥語蟲鳴聲輕快的奏樂,及陽光經枝葉的縫隙中灑落在水面,波光粼粼與綠樹倒影的交錯,好不感動啊!船上配有專業的生態解說員,為遊客們解說沿途不同的紅樹林,也貼心的在樹上掛有說明,讓遊客能清楚的知道哪些是水筆仔、海茄苳等,幸運的話,還可以看到招潮蟹、彈塗魚、白鷺鷥等,也很適合帶小朋友前往,是認識生態及享受美景的好所在呢!

      經過最美最茂密的紅樹林區時,由於樹枝貼近水面,有很多樹枝會用繩子綁 住,幾乎伸手就能碰到,但也因為這樣,形成遊客們為了閃躲貼近船隻裡的樹枝而如波浪舞歡呼般的另類趣味景象,好似為這片美景做一個讚賞。如此的美景絕對值得您走一遭!


這個景點非常值得您一遊,去年拍的相片,隨便拍拍.


分享給不嫌棄的好朋友.






【大眾運輸】
1.公車
搭乘台南市公車(10號路線)至四草大眾廟站。
搭乘台南市觀光休閒公車(99號台南公園-台江)至四草生態文化園區。

【自行開車】
<由北而南>
1.中山高速公路(國道1號)南下→新市(台南系統)交流道→國道8號東西向快速道路→安吉路→右轉安中路→接本田街→過台南科技工業區後進入四草,抵達四草大眾廟,即可於大眾廟旁找到四草態綠色隧道售票、搭船處。
2.由七股南下至安明路→右轉本田路→左轉四草大道直行約一公里左轉,抵達四草大眾廟,即可於大眾廟旁找到四草態綠色隧道售票、搭船處。

<由南而北>
1.中山高速公路(國道1號)北上→下仁德交流道→東門路→左轉中華東路→中華南路→右轉中華西路(台17線)濱海公路→左轉台南科工區沿本田街,抵達四草大眾廟,即可於大眾廟旁找到四草態綠色隧道售票、搭船處。
2.由17號西部濱海公路北上→中華西路→左轉安平路→右行安北路→右轉四草大橋進入四草→依著指標走,即可於大眾廟旁找到四草態綠色隧道售票、搭船處。







Si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雙帶型-特薩努 小騎大


~粉害羞~


我的蝦缸內,時常發現小騎大,


結果還真的生出仔蝦ㄉ.


 


Si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rocambarus hirsutus皇冠豹紋螯蝦
俗稱:Shaggy Crayfish、粗毛螯蝦、夏奇螯蝦、


豹紋螯蝦、金錢豹螯蝦、赫力斯豹紋螯蝦
拉丁學名:Procambarus hirsutus
原產地:南卡羅來納、薩瓦納河流域Salkehatchie 河、巴恩韋爾的南部、
棲息地:溪流、湖泊
身長:8㎝~10cm
壽命:2到3年
顏色:底色黑、黃斑點
食物:雜食性、可餵食蝦糧、田螺、昆蟲
飼養難度:★★★☆☆☆
珍稀度: ★★★★★☆
繁殖難度: ★★★★☆☆


圖文來源: 余小蝦


Si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ambarellus sp.Alabama滿天星侏儒螯蝦
俗稱:Alabama Crawfish、阿拉巴馬侏儒螯蝦
拉丁學名:Cambarellus sp. Alabama
原產地:美國、阿拉巴馬州
棲息地:沼澤、池塘、溝渠、的厚層淤泥層
體長:成蝦約3公分~4公分
壽命:2年~3年
體色:藍色、墨綠色、褐色
食物:雜食性、蘊草、螺肉、冷凍紅蟲、豌豆、馬鈴薯丁、
飼養難度:★★☆☆☆☆
珍稀度:★★★★☆
繁殖難度:★★★☆☆


圖文來源: 余小蝦


Si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人工天空藍魔螯蝦】
俗稱:yabby、破壞者螯蝦、天空藍魔螯蝦
拉丁學名:cherax destructor
原產地:澳洲
棲息地:沼澤,溪,河,水壩
成年身長:20cm~30 (注意:出售個體為 4cm 的幼蝦)
壽命10-12年
原生顏色:橄欖綠、褐色、黑色、紅色、藍色、白色、橘色
食物:雜食性可喂食蝦糧、波菜、小蝦、小魚、紅蟲
飼養溫度:15℃到30℃(適合溫度20℃~25℃)
GH:8.5GH以上
PH:6.5~7.5


人工天空藍和原生天空的區別
原生天空的顏色,是隨著環境和水質而改變的。原生天空現在大家能買到的顏色有深藍色,灰色,淺藍色,綠色,市場上最為常見的就是灰色,或人工和原生雜交的深藍色。因為原生天空的蝦B不一定就能都長成父母的顏色,所以原生的深藍色和淺藍色的天空下的蝦B就不一定都會成為父母的顏色。人工天空就不一樣,下的蝦B都是藍色,在成蝦的關節處也不會有紅色的顏色。

天空藍人工改良品種(人工天空)
天空藍人工改良品種(人工天空)是指在天空藍原生品種的基礎上經過人工培育,提純、體現出新的基因特點(變異)經過几代繁育穩定后的子系品種(一般情況下3代都穩定就可以了),即:天空藍人工改良品種,據了解國外已有玩家成功培育出其它顏色的天空藍。有時單從外觀上認定是否為人工改良品種碰不準確,只有具備明顯特征和穩定基因特點才能
被認定為人工改良品種(人工天空)。此蝦繁殖相對比原生而言有一定的難度。

天空藍野生品種(原生品種)
天空藍原生種是指野采得來的野生種,是沒有經過任何人工培育、飼養,
沒有經過提純的品種.


以下為人工幼蝦










以下為藍系原生天空





以上圖文來源:香港寵物網


 


Si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