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紫砂壺收藏市場行情在去年年末啟動後不斷走強。


前不久,一把清代茶壺在瀋陽拍出155萬元的天價。


由於紫砂壺的升值空間較大,投資收藏紫砂壺的人在廣東數量眾多,但大多數仍處於收藏“新兵”的階段。
  


     廣州藏友肖書濤,玩“壺”已有近十年。據他介紹,紫砂壺中升值最快的“老壺”,一般指明清、民國時期出品的紫砂壺,在品別較低的市場上其實已經很難“淘”到。


       收藏界中素有“五年不識壺”之說,要想擁有一把真正的壺中精品,需要耐心積累經驗和知識,需要時間來慢慢打磨。不過,應記者之邀,他還是給入門級藏友介紹了三招用以鑒別“老壺”真偽。


  加本山綠泥則燒成古銅色


  據藏友反映,市場上常見有人號稱自己的紫砂壺使用的是天青泥,“實際上,並不太可能,”肖書濤說。


      據他介紹,歷史上公認最好的紫砂泥——天青泥據說出在丁山“大水潭”宕口內,後來因為挖到了地下水,現在已經是水潭,因此沒有可能再有這種泥色。


  據瞭解,紫砂泥根據陶土原礦的分佈層面,一般分為架頭泥、烏泥、夾泥(做大缸用的泥)、中槽泥(屬普通紫砂泥)、段泥(本山綠泥)和底槽泥(又稱底槽青)等。


   一般而言,蘊藏在下面的底槽泥屬於最好的紫砂泥,燒成後呈色十分飽滿豐富,業內稱為“水色好”。


  種類不同,燒成後顏色不同。


   比如,使用中槽泥製作的作品燒成後顏色偏紅,而段泥製作的壺燒成後呈黃色。


      另外,有人在本山綠泥中添加紫泥,這樣子燒成後成黃紅色;如果在中槽泥中添加本山綠泥,則燒成古銅色。


  需要注意的是,民國以前的壺,在泥料中一般不會添加氧化劑,因此壺色都是自然形成的。如果藏友看到壺色是墨綠色等別樣顏色,但賣家又號稱是明、清時代的老壺就基本不可信了。


       因為墨綠色是在紫泥中加入氧化鈷燒製而成,而這種技術在明清時期是不可能達到的。


  老茶壺都會有“亞光”


  藏壺的人都知道,紫砂壺的表面就有一種和潤的光澤,俗稱“水色”。


 使用的時間達到一定年份,茶汁會慢慢滲透到壺壁的氣孔中,使得壺色逐漸變深。


      加上茶湯、茶油日復一日的作用,壺的表面會出現一層亞光,人稱“包漿”。


    由於這種自然形成的包漿很難被清除,因此,古老的茶壺都會有這樣一層亞光的外觀。


  肖書濤介紹,人造的包漿只要用指甲剔刮或者用開水沖刷就很容易脫落。而自然形成的包漿與壺身形成一體,不會因為輕刮而脫落。


  紫砂壺用舊久了,壺的內壁中會形成一層薄薄的不均勻的吸附層,通常呈灰白色或者黃褐色,業內稱為“茶鏽”。


  肖書濤告訴記者,如果是自然形成的茶鏽,衝入沸水後再傾倒出來時,是一種淡淡的茶水,並且有茶色、茶香。有些制假者人工做上的茶鏽是衝不出茶香的,且在肉眼仔細觀察下,顏色常為黑色。


  據介紹,有些制假者為了謀取高利,會讓專人將新壺天天泡,好養出茶鏽。


因此,經驗不足的收藏者在購買收藏老壺時務必要小心這一點。
 
 
 
 轉載自:宜興紫砂陶網    發表時間:   2009-2-9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iang 的頭像
    Siang

    [藏壺居蝦屋]的部落格

    Si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