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裡有人上門做客,大家都會拿出好吃的款待。
家住成賢街社區的七旬老人王明哲也不例外,瞧他樂呵呵地端出了滿滿一盤果子,品種還真豐盛,栗子、瓜子、花生、核桃、菱角、白果,等等,足有八樣不同的果子。眼饞了吧?哎,先別急着“下嘴”,其實這些食物可不“好吃”,它們都是模樣足以亂真的紫砂工藝品。
這些夠絶了吧?王老搖搖頭,在他一手組建的上千個紫砂“大家庭”裡,它們還算“小意思”。
十多年收藏上千件寶貝
說到“老壺痴”王明哲,社區裡無人不知。
一走進老人的家,就像進入一間紫砂收藏室,屋子裡的櫥、櫃、茶几上,擺滿了千姿百態的紫砂工藝品:有紫砂花瓶、紫砂雕塑,更多的是各式各樣的紫砂壺。
這千餘紫砂藏品,是老人在這十多年裡一件件抱回家的。
王老不好意思地說,當初為了這個愛好,還差點跟老伴張奶奶鬧彆扭。一開始,他三天兩頭往家裡帶紫砂,張奶奶有些吃不消了。
為啥?花銷太大啊。她不得不想出辦法:把王老每月的零花錢控制在千元左右。想要加錢?沒得商量。
淘來的藏品身價狂翻
錢不夠怎麼辦?王老索性鑽研起了“撿漏”的學問。
所謂“撿漏”,就是花很少的錢撿到別人看走眼或認識不到價值的好東西。
沒多久,他還真嘗到了甜頭。一天,在朝天宮一個地攤上,他看到一把灰頭土臉的提梁壺。仔細瞅瞅才發現,壺蓋和壺把上,居然有幾隻小巧玲瓏的猴子。
數數共有5只,才拇指大小,姿態各不相同,有趣極了。“肯定是好東西!”王老掏出200元買下。
後來才知道,這是清末民初紫砂名家王寅春的作品。
曾有人開出5萬元的價格想買這個壺,可老人說,自己的收藏一概不賣。
這麼多藏品裡,他最愛不釋手的“窯變柿形壺”,也是撿漏得來的。這壺身形似一隻柿子,壺蓋就是柿子蒂。
壺的用料是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已絶跡的“天青泥”。
但最神奇的是壺的顏色,居然五彩斑斕。瞧,壺身主體是青色,一側卻點綴有一塊巴掌大的紅色,紅色逐漸轉變為綠色,再轉為青色,與壺身渾然一體。
而紅色、綠色位置分別對應的是柿子、柿子葉,巧妙極了。
老人說,這件是民國紫砂高手汪寶根的作品。
多變的色彩是燒製過程中,受熱溫度不均導致“窯變”意外產生的。
這樣一件市場價上萬的寶貝,同樣是從朝天宮不起眼的舊貨攤子上淘來的,不過花了300多元。
養壺養到廢寢忘食
當然,“撿漏”可遇不可求,王老也會購買一些價格不高,但頗有韻味的藏品。
在他眼中,不管出身是否名貴,所有藏品都是自己的孩子。除了“尋寶”,剩下的時間,他都用來照顧這些“孩子”們,俗稱“養壺”。
王老說,紫砂壺原料是陶土,又經過高溫烤制,最初會帶有火氣和土味。但玄妙的是,只要經過日復一日的茶湯滋養,紫砂壺會逐漸出現溫潤如玉、色澤飽滿的“包漿”,看起來非常有質感。
“每天用壺來泡茶,或用毛巾蘸茶水擦,或直接用手撫摸,都是養壺的好辦法。”不過這個過程是急不來的。以王老的經驗,養好一隻壺,少則半年,多則三載。
長年累月地養壺,老人一雙手佈滿了老繭,光擦壞的毛巾就有幾十條。難怪張奶奶心疼說,他一摸上壺,就連吃飯睡覺都能忘個乾乾淨淨。
不過老人說了,再辛苦也不能委屈了“孩子們”,“1000多個等着我照顧呢。我輪着來,一個都不會少。”
轉載自:宜興紫砂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