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掌中寶典“一手壺”
紫砂造型分光貨素器、花貨塑器、筋瓤貨紋器三大體系,形制分為紫砂方器、紫砂圓器、紫砂筋紋器三大類別,容量分大、中、小三種形態。其中較為適中容量形態的紫砂茗壺,人們習慣稱作為紫砂“一手壺”。
由於它大小適宜,靈便實用,細膩無比,造型多樣,適宜於掌中把玩,故能意趣無窮,為茗壺界講究品味的茶藝愛好者所鍾愛。
顧名思議,紫砂“一手壺”是一種一手能抓起,一手能把玩,即玩壺於股掌之中的茗壺。
這種“一手壺”,主要是在容量上來區別於大壺(包括特大壺),亦區別於小壺(包括微型壺),處於大壺與小壺之間。依照人們在品茗中的習慣,一般人們將 300cc 容量以上的稱為“大壺”, 200cc 容量以下的稱之為“小壺”, 200cc 至 300cc 容量之間的稱之為“一手壺”,是品茗人士玩壺的人中經過幾代人的品玩賞味,民間相承口傳,憑嗜好一代代傳下來,至今就形成人們的口語俗話,將“一手壺”替代了中壺的稱謂,習以為常,也就不足為奇了。
紫砂“一手壺”所使用的材質,因人而異,因作者而異,因賞玩者嗜好而異,並通常用容量來區別大中小,有十分明確界限規定,亦有十分明確的概念。
從紫砂“一手壺”的傳世作品來看,似乎涉及到紫砂材質的所有成份,所有泥色,所有泥料。最常見的有紫泥、團泥、綠泥、天青泥、梨皮泥、粗砂朱泥等等,不一而是。
紫砂“一手壺”的造型涉及到紫砂光貨素器、花貨塑器、筋瓤貨紋器的所有體系,涉及到紫砂方器、紫砂圓器、紫砂筋紋器的所有類別。
各個時期都有各式形制的光貨素器系列、花貨塑器系列、筋瓤貨紋器系列,方器系列,圓器系列,提梁系列等“一手壺”面世,造型千變萬化,形制豐富多姿。
可以這樣說,有多少紫砂造型形制,就可以看到紫砂“一手壺”的身影,這絲毫也不誇張,雖然形制萬千,但成型工藝如同一轍,均採用紫砂“鑲接法”工藝和“打身筒”工藝,亦均分為純手工操作和模具操作成型。
因資料缺乏,紫砂“一手壺”的概念何時形成,從已出土的紫砂文物及紫砂古窯址遺址遺物,目前還不能確定紫砂“一手壺”起源於何年何月。
但從世人所推崇的“供春小壺”、“李茂林小圓壺”、“大彬改作小壺”、“盂臣小壺”、“逸公小壺”等文字字樣反覆出現在紫砂研究資料中,可以初步確定紫砂“一手壺”的出現應不晚於明末清初。
隨着日後考古的新發現,紫砂研究的不斷深入,這些疑問是會逐步解開的。
根據周高起《陽羡茗壺系》上的記載,大彬“初自仿供春得手,喜作大壺。後游婁東,聞陳眉公與琅琊太原諸公品茶施茶論,乃作小壺……”這小壺是否是容量 200cc 至 300cc 之間的紫砂“一手壺”,目前誰也不敢妄論。
但有歷史上這一段記載,以及明末清初出土的容量在 200cc 至 300cc 之間的茗壺面世,當推斷紫砂“一手壺”應該晚於紫砂大壺的面世,而早於紫砂小壺的面世。因為明末清初材質為粗砂朱泥的紫砂“一手壺”的面世作品,年代往往早於容量在 200cc 以內的紫砂小壺。這已經是不容置疑的事實。
本文摘錄自:宜興紫砂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