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紫砂壺新手的幾點建議
一、不可急功近利,紫砂壺是男人一生的玩具,也是愛好者情感偏好的投射,不可能有速成的,只能一點一滴的積累,如果你太浮躁,估計是要交不少學費,新手玩壺的路還很長。 現在的新人很茫然,並不明白什麼是原礦紫砂,只能把自己的想像強加在紫砂身上,剛開始喜歡顏色鮮艷的,光亮的(原礦根本燒不出來,必須要加金屬氧化物),泥(山外料)被打成一百二十目通粉的,表面細得像玻璃一樣的(加玻璃水)。
這種壺其實表面已經瓷化,和瓷器沒有任何區別,還算得上紫砂嗎?顆粒的甄別,通過肉眼是可以正常區分的,紫砂的目數自起源至如今,大致基本鎖定在:20-120目的範圍,製作紫砂壺最優的目數應該在30-60目之間。過粗過細具會對紫砂的工藝步驟,造成影響。
二、如果你原來不喝茶,突然玩壺的,那麼我恭喜你,你會有很多的彎路要走,會吃虧很多,磨刀不誤砍柴工,一定要花點時間在茶上面,能用蓋碗喝出茶葉的好壞。對你將來的玩壺的進級非常有幫助。
這方面現在可能你不會明白,希望你將來能明白。壺和茶是不可以分家的
三、不要去追求什麼驚天絶世好泥,什麼朱泥大紅袍,什麼青灰泥那些不知名的泥料,傳統的紫泥、段泥、紅泥、最美。
玩那些會吃太多的虧。紫砂泥料只有三種,就是紫泥,紅泥,本山綠泥,其他的都是這三種基礎泥料的分支或者天然共生礦,玩偏門的我看不懂。
關於清水泥很多人都問過我是什麼東西,我是這樣認為的,清水泥起源於一廠的練泥工藝,以前一廠做壺喜歡把幾種不同的紫泥礦拼配在一起來做壺,這樣顯得高檔。
但是用來做花盆的泥料,不願意花這麼大的功夫,就用一種單一的紫泥礦來製作所以叫清水泥。
現在清水泥的定義已經演變為紫泥的一個品種,任何一種單一原礦的紫泥都可以叫清水泥,也可以叫紫泥。
就像綠茶和黃山毛峰的關係一樣。所有的黃山毛峰都可以叫綠茶,但不是所有的綠茶都是黃山毛峰。
四、不要以為可以養得潤的就是好料子,山外料和純度不高的紫砂也可以泡養出好的效果,但是和原礦比肯定還是有較大差距的。
不要以為看著潤的,亮的,或者水色好的,底料就一定好。
看著乾澀,水色不好的料子就一定很差。
現在練泥的工夫,明針的水平,燒什麼窯,對泥料成色的影響要超過底料本身的質量的。現在有一些純度不高的料子(山外料,化工料不在本文探討範圍之內)但是有的人工手好,明針功夫了得,再加上打磨拋光,壺表看起來漂亮一些,但泥本身並不是真的好。
一把剛出窯的壺,經過上千度高溫之後,壺的外表灰頭土臉的,一點光澤都沒有,所謂和闐玉一般的光澤需在茶水滋潤養護之後才會有的。
如此,我們能說那些剛出爐的紫砂壺泥料不好嗎?也有做壺工手為了壺燒出來有較好的賣相,使用沖漿的方式,在泥料中調多些脂泥,再以明針把漿逼到壺外,壺燒出來就明亮多了,這能說明泥料就純正了嗎?在這種情況之下,如何能清楚的分辨泥料的好壞呢。只看表面功夫一般的新手會吃不少虧。
紫砂砂壺因為泥料種類不同,出產的地域不同,練泥的方式不同,明針的功夫不同,燒製的溫度不同,養出效果所需的時間也不同,有的泡幾次茶表面就開始發生變化(變潤、有亞光),有的變化會慢一些。
所以不要以為泡養變化快的泥料就一定好,泡養變化慢的就一定不好,只有一點是可以確定的,用好泥料做的紫砂壺一定比差泥料做的紫砂壺泡茶好喝
五、關於龍山料和山外料的識別,龍山料,用開水注入新壺30秒後倒盡,有濃重異味的則是劣質泥,而龍山泥則有股淡淡的陶土香味。
龍山泥做的壺手感很潤,砂料看上去有砂感。
這點非常重要,也是區別和黃龍山以外的山料重要手段。
龍山料靜謐通透,呈亞光【黯然之光】,養後的光澤猶如兒童眼睛的清澈狀。新壺有少許雲母片,但壺養成就會消失。
如果壺身泛出不自然的亮光,燈下觀察沒有透感,反光混濁。
特別要注意看蓋內,因為賣壺人這裡往往不做拋光處理,呈不平滑狀玻璃相【這點非常重要,因為黃龍山以外的料往往是這種質感】:劣質泥結晶度高含砂少,不耐高溫的緣故。
六、不要盲目聽信別人教你如何識別原礦,比如原礦一要有鐵質,實際其實含有氧化鐵的泥土,全國各地不知有多少。雖然紫砂含有雲母,雲母在燒成的過程中會遺留下來,在光下發出點點銀光。但是從這裡作為出發點,單看雲母的方式,碰上長興泥料時也一樣沒徹,因為長興泥也有同樣的效果。
不要去聽說什麼壺形合適泡紅茶,什麼壺形合適泡綠茶,從理論上來看,這並沒有問題。
問題在於,這些所謂的“合適”因素,往往是別人告訴你的,你並沒有經過自己深入考證就相信了,為什麼你不自己去試試一試,這些被大家掛在嘴上的“壺形因素”或“差異化泥料因素”產生的效果呢?結果就是人云亦云,說的人多了就成了真理,其實都是靠不住的。新手玩壺最大的動力應該就是不斷的自我否定。
七、關於實用性,說得人很多了,我只說一點。只要你會喝茶,就是你教壺商怎麼用,而不是壺商教你怎麼用。如果說是方器、筋囊器,那麼壺蓋與身筒之間的密封性就不是你要考慮的因素,因為這兩類器形受工藝所限,漏水是必然的。
當然,一定要抬槓的話,也不排除有極個別的不漏。
還就是早期壺一般都是一次燒成不整口的,口蓋也不會太好,只要使用過程中壺蓋不滲水,我都不建議整口,保持原樣是對那段歷史的尊重。
八、關於壺形,這個要看個人的綜合素質了。其實線條越簡單的壺越吃工,越花哨的壺反而好做。
因為花哨的壺往往就是往上加東西,但你要怎麼簡化?而且怎麼越簡單越好看?這是很難的事情,水平不高的工手是很難突破的。
而線條簡單的壺往往形、神、氣、態的高低一目瞭然,沒有其它的東西可掩蓋,藏無可藏,反而越考驗工手的功力高低和藝術水準。
同時線條簡單壺往往古拙,紫砂壺屬於茶文化的組成部分,追求的意境為“淡伯平和,超世脫俗”所以古拙大度為最佳,清秀趣味次之。
至於怎麼提高,其實方法很簡單,先從傳統的壺形玩起,哪個高手和你說這款壺的壺形如此了得,你就去百度一下,找出這款傳統壺形最經典的圖片,和那吹的人對比一下,高下立分,只能這樣速成了,能提高多少就看你的悟性了,如果你個人道德修養不夠,綜合素質審美觀達不到,那還是慢慢來吧,隨着年紀的提高審美觀也會提高,首先要多看少買,把眼光養正,只要方向對了,哪怕只是在起點,將來也可以玩得很好。
九、關於一廠早期壺的態度,要區別對待,我的觀點以前已經說得很多了。估計也得罪了不少人。我就對菜鳥說,你買來玩玩可以,只要不貴。
如果想著買着發財,那我就要笑你太蠢。沒有資金炒的,有些宋代的完整的瓷器杯子也就賣三千五。
你一廠的壺別和我說什麼希缺性,這些都是別人玩剩的。一廠壺的泡沫以現,除非你找到比你更大膽的菜鳥接手。
我相信泡沫還會持續,能持續幾年我並不清楚。但會越吹越大,最終會破滅。不要以為你收了幾把一廠的壺就等着發財,多少超級大戶級別的人會笑死。
新手不要跳級玩早期壺,應該立足於實用,買一些不貴,有實用強的原礦紫砂壺足矣。
十、泥料只要是原礦,就沒有優劣,關鍵在於適茶性,宜茶保味,聚水凝香。
便宜的壺可能比大師的壺利茶性要強。
而一把紫砂壺泡茶是否好喝最重要的決定性因素是泥料;而和紫砂壺本身的透氣性、做工、密封性、壺形這些因素關係不大。
紫砂壺一定要吃足火達到燒結溫度,才能發揮出最大的利茶性。
紫砂壺吸水性和透氣性一定要嚴格區別,吸水性是壺體本身的氣孔載水量(一把利茶性好的壺應該控制在2%以下)透氣性是基於紫砂雙重氣孔結構的滲出度,只要達到燒結溫度,透氣性都不會受到太大的影響。
有些吃不了高溫的山外料,吸水性像海棉一樣,倒一點水,馬上吸乾了,這種壺就是吸水性強,和透氣性沒有任何關係,不要聽壺商忽悠什麼透氣性好。這是兩回事。
十一、不要總認為自己比別人更聰明、更有智慧、更有頭腦,看問題更有深度,更能把握住事物的根本。絶大部分的新手最初也都往往如此,尤其是有過成功管理企業經歷的老闆們,更容易如此。無論別人怎麼說,怎麼告誡他,他就是聽不進去。
根源就出在這裡!不要說別人懷疑他的東西,就算是他自己懷疑他的東西,他都能很快找到“合理的解釋”。而且,越解釋越堅信自己的東西是對的。
為什麼?因為你們所有懷疑的理由,他自己都已經找過一遍了,都已經獲得“圓滿解釋”了。
在這樣的情況下,你就是說破天,他也絶對不會相信!當玩壺進入到這個誤區時,往往就很難拔出來了!這個論壇上的這麼些會員之智慧、智力、智商的總合,還遠遠不如你一個腦袋?有這種可能嗎?一定要多聽聽大家的意見。
十二、發現自己玩壺的方向有問題以後,如果不是自己要堅持騙自己。
早就可以發現疑點,從而終止收購,減少損失的。
可是,人性的弱點,在這種時候,往往都表現得那麼淋漓盡致!讓你欲罷不能,不繼續欺騙自己就是不行!玩得後面收得一堆破爛在家,壺貴精不貴多。
越玩到後面你會越明白,一分錢一分貨是永永遠不會改變的真理,你願意用一把好壺去換十把根本看不入眼的壺嗎?
來源:紫砂壺百科網站 2013.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