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飼養飼養螯蝦的朋友們,佛藍螯蝦、橙螯和白螯,這三種螯蝦比較適合新手飼養,它們生命力頑強,養護的難度比較低,新手們特別要注意的是,剛開始最好單體飼養,一是容易管理,二是避免它們爭食打鬥:


     1、建議新手以先養佛藍、橙螯、白螯練手,飼養和繁殖都比較容易。


     2、先要有個缸,最好大點,這樣水質有保證,最好是60cm*40cm*30cm就可以了。當然大點小點也無所謂,不過不要小於30cm*20cm*20cm的就可以了,那樣水質很難控制的。至於水位可放置水位20-30cm左右就可以了,水溫一般在20多度即可。


  3、需要注意的是飼養空間,除了交配,螯蝦最好單獨飼養,如果一個缸裡養很多隻的話,缺腿是經常事,最杯具的要算它們退殼的時候,因為蝦蝦退殼漲大時,是它最虛弱的時候,身體會散發氣味招來同類的攻擊,最容易被吃掉了。


 4、蝦缸有個過濾就好,充氧量充足就好,在缸底最好鋪底沙,建議鋪黑工沙加點珊瑚沙,我是選用黑工沙和五彩石,我的蝦很健康,買幾個蝦窩就可以了,別的東西最好別放,給自己找麻煩。


 5、至於食物,凍紅蟲就好了,再喂點蔬菜什麼的就好,胡羅卜,蘋果,菠菜我都餵過,退殼也挺快的.


來源:時尚寵物網.

Si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茶友在喝茶時,可把茶湯澆在紫砂壺上,這樣茶湯簡單被壺熱蒸騰,一起,也簡單被壺體外表吸收,或在每天早晨清除茶壺茶具時,用壺中的茶渣在壺體周身潤擦一遍,既可擦去壺身茶垢結渣痕,又能經濕茶葉水磨,使壺體光潤亮澤。


在銖積寸累的茶汁澆洗刷揩下,紫砂壺才會越發柔軟艷麗,人稱此法為“茶湯養壺”。


新壺初用,難免有點土味,可用細紗布稍加磨擦,用水清除後,放如較濃的茶葉水鍋裡煮沸曬乾,如此一再,即可沏茶。


不管新壺、茶友在喝茶時,可把茶湯澆在紫砂壺上,這樣茶湯簡單被壺熱蒸騰,一起,也簡單被壺體外表吸收,或在每天早晨清除茶壺茶具時,用壺中的茶渣在壺體周身潤擦 一遍,既可擦去壺身茶垢結渣痕,又能經濕茶葉水磨,使壺體光潤亮澤。


不管新壺、舊壺,用開水沏茶後,趁壺 體外表溫度較高,可用濕毛巾,或潔淨濕布,擦抹壺體,水印旋擦旋干,重複屢次,壺體溫度降後,亦可用手摩挲,因手掌有油汗,有利於壺體光潤。如此堅持三四 月後,新壺大體可發“黯然之光”。


壺的外表會積有茶跡,這就需用養壺毛筆或軟毛牙刷在壺外表常常沖刷,以保持清潔。


如此日擦、滌洗,壺的外表會起一層亞光,人稱其為“包漿”(葆漿), 這種亞光不會因高溫高壓沖刷而褪去,甚顯典雅檔次。


亦有人用油手、油布在壺身揩擦而呈現的光,稱為“和尚光”,一經清潔劑洗刷,亮光隨即褪去,顯露塊塊垢 疤,甚有破相之嫌,《陽羡名陶錄》雲,“而保護垢染舒袖摩挲、生怕拭去曰吾以寶其舊色爾,不知西子蒙不潔,堪充下陳”,所以,切毋將油塵垢物沾上壺身,保 持壺的潔淨,才幹養好壺。


還有一種較為特別的養壺法:把瓦片(江南黑土瓦)碾磨成很細的粉末,用六層紗布包紮成枇杷鉅細的布球,趁茶湯澆在壺體時,紗布球沾上茶湯悄悄次序撫磨 壺體使壺體潔淨光潤。


在今天,你可採用精密磨料粉末替代瓦片粉末做成紗布球,也可到達相同抱負的作用。


 來源:紫砂壺百科網站       作者:naizuiheshui    

Si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紫砂工藝和其他工藝一樣,是師傳徒承,手把手、面對面的古老的教習法子。


    下面我們來瞭解一下紫砂歷代師承是個什麼情況...   紫砂陶藝作為民間手工藝的一種,在技藝的傳授上,和其他門類的工藝一樣,是師傳徒承,手把手、面對面的古老的教習法子。


    這種法子,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學徒期限一般為三年,長則五年、六年,拜師時有必然的儀式,學徒要下跪,拜師的簽訂合同有中間介紹人擔保,學徒期間師傅供飯不付工資等內容。在這期間師傅的作風、工藝習性、技藝水準都會一一影響弟子的技藝,乃至思想、道德操行。即便是日後成才的工藝大家,在其作風形成歷程中,都能覓見他早年的藝術痕跡和行徑特點。



    一、歷史上師承情況
    有文字記載的最早的紫砂藝人,當推供春。


 供春是吳頤山的家僮,他從藝之初,是陪主人在金沙寺讀書時,“竊仿老僧心匠”,走上創作之路的。


 他的老師當是“久而逸其名”的金沙寺僧。
時大彬是明代劃時代的大師,他的徒弟眾多:
    李仲芳,為時大彬第一高足,世傳時大彬壺,亦有仲芳之作而署大彬款的。
    徐友泉,歐正春,邵文金,邵文銀,陳俊卿,沈君用。
    其後因短缺文字記述,難作推斷。
    清代名手黃玉麟師從上袁人邵湘甫。程壽珍則學藝於邵友廷。


    二、民國時代
    1931年(民國二十年)“江蘇省公立宜興職業學校”成立,


內設“陶工科”,次年改名為“窯業科”。


1933年,窯業科與宜興職業學校脫離,單獨建校,稱 “江蘇省宜興初級陶瓷職業學校”,招收高小文化以上的學生,校址在今蜀山北廠,並借用陶器工廠作為學校的學習工場。


   首任校長為日本東京帝國工業大學畢業的王世傑。


    吳雲根、朱可心等人曾受聘擔負教師兼實驗工場技師,從此轉變了一師一徒的傳授法子,而是多師多徒的群體授課。
    1921年“利用陶業公司”成立“陶工傳習所”。


  俞國良、邵雲儒擔負老師。學員中卓越者有:   馮桂林、儲良、陳漢西等。
    汪森義傳汪寶根、朱可心、吳雲根。
    江左臣傳裴石民、金阿壽傳王寅春。


    三、1949年以後
    1954年蜀山工場紫砂生產組成立,將流散在各地的紫砂從業人員組織起來,其中有陶刻藝人任淦廷,制坯藝人朱可心、顧景舟、王寅春、裴石民、吳雲根、蔣蓉等59人。
    1955年:
    朱可心收徒:
    潘春芳、鮑新元、史志鵬、李琴仙、李碧芳、倪順生、曹婉芬、吳慶安。
    顧景舟收徒:
    李昌鴻、高海庚、沈巨華、單淑芳、鮑秀雲。
    吳雲根收徒:
    高永津、史濟華、許旋、朱鳳英。
    王寅春收徒:
    許承權、王小龍、李天行、李元如。
    1956年:
    王寅春收徒:
    高洪英、陳小庚、葛岳彬、江龐大、吉德寶、鮑賽芬、方立品。
    吳雲根收徒:
    史玉琴、何聽初、許慈媛、范洪泉、王月仙、謝樂仙、吳欣南。
    鬱洪庚收徒;
    徐茂棠、鮑啟君。
    任淦庭收徒:
    徐秀棠、咸仲英、馮希雅、邵新和、王品榮、張赫棠、朱蓉娟。
    1958年~1959年:
    朱可心收徒:
    汪寅仙、范洪泉、謝曼倫。
    顧景舟收徒:
    高海庚、李昌鴻、沈蘧華、周桂珍。
    王寅春收徒:
    何道洪、高洪英。
    吳雲根收徒:
    呂堯臣、許慈媛。
    陳福淵收徒:
    潘持平、周尊嚴、顧紹培。


  來源:紫砂壺百科網站     作者:naizuiheshui      2013-02-18 
 

Si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鐵觀音最好用蓋碗泡,用純淨水來泡,水溫九十度左右為宜,


第一道水洗茶和暖杯,到掉;第二道水加入後悶十五秒為香,以後每道順延十五秒,泡茶的次數最好不超過七道茶水,若是春茶基本是五道


泡到無明顯茶香的時候,茶葉就是茶渣。


茶香回味悠長為好鐵觀音獨有,所以在品茶時以新茶為佳,且上好鐵觀音有酸度,若久存則酸度漸失去。
 


    (新的鐵觀音茶 並非越新越好,喝法不當易傷腸胃,由於新茶剛採摘回來,存放時間短,含有較多的未經氧化的多酚類、醛類及醇類等物質,這些物質對健康人群並沒有多少影響, 但對胃腸功能差,尤其本身就有慢性胃腸道炎症的病人來說,這些物質就會刺激胃腸黏膜,原本胃腸功能較差的人更容易誘發胃病。 因此新茶不宜多喝,存放不足半 個月的新茶更不要喝。)


       新茶中含有較多的咖啡因活性生物鹼以及多種芳香物質,這些物質還會使人的中樞神經系統興奮,有神經衰弱、心腦血管病的患者應適量飲用,而且不宜在睡前或空腹時飲用。


正確方法是放置半個月以後才可能使用。
          在泡行茶過程中,身體保持良好的姿態,泡茶的過程中眼神與動作要和諧自然, 沖泡時左右手要儘量交替進行, 沖水的時候掌握高沖低斟原則,


即沖水時懸壺高沖、或根據泡茶的需要採用各種手法,但如果是將茶湯倒出,就一定要壓低泡茶器,使茶湯儘量減少在空氣中的時 間,以保持茶湯的溫度和香氣。
品鐵觀音包括四方面內容:一.審茶名,二.觀茶形色澤(干茶、茶湯),


三.聞茶香(干茶、茶湯),四.嘗滋味。  



資料來源:美壺網

Si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說到「小強」可是大家避之唯恐不及的生物,也是地球最古老的昆蟲之一,


  過去曾與恐龍生活在同一時代,而恐龍卻早已滅絕,蟑螂透過不斷進化生存


至今,原本喜愛香、甜、油的食品,但近日卻有研究發現,蟑螂經過短短5年進化已經不再吃甜食,因此依照80年代開發的蟑螂藥已阻擋不了生命力強大的蟑螂。


          據《科學》雜誌報導,蟑螂的進化速度相當驚人,只需要5年蟑螂就可以


升級、進化,因此基因完全改變造成傳統的蟑螂藥越來越沒有效。


甚至有昆蟲學家表示,「蟑螂環境的調適力相當強大,若和人類武器競賽一定綽綽有餘」。


     報導指出,美國北卡羅萊納州大學研究發現,蟑螂屬雜食性昆蟲,


 喜歡香、甜、油的食品,但有一種德國蟑螂已經進化成不再喜愛甜食,


因此,在1980年代開發出含有「葡萄糖」的蟑螂藥,在短短幾年之後,


已經沒有效了。


               更令人擔心地是研究人員表示,不只是這種德國蟑螂擁有變異行為,


在美國、俄羅斯、波多黎各,甚至南韓等地的蟑螂,也同樣出現不愛吃甜食的情況,當然會依照品種有稍稍不同之處。


  研究人員強調,「這是全球現象,不只侷限於美國!」。



Si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小雪豹由幼體養了半年,現已進入亞成體階段,牠們就是越大越美麗呀!


來源:搜龍網站

Si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明代中期紫砂壺創始以來,侍童供春向金沙寺老僧學習壺藝開始,多是子承父業,師徒傳承,從選砂、打泥片、裝身筒到造型設計全憑個人的藝術愛好而定。


歷代的名家作品在當時就有仿製,這也是不爭的事實。民國初年,幾乎所有的紫砂界高手都被延聘上海,對歷代名家作品進行精心仿製。


這些仿品均源於名家舊器實物, 且水平極高,遺存至今,給我們的鑒定工作帶來困難。


近些年來,經國內外眾多專家學者的不懈努力,同時結合近年來地下出土物的印證,對紫砂器製作年代的鑒定大有進步。
  從明代至今,紫砂壺的造型經歷了一個從簡單到複雜、從粗獷到精細的發展過程。


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審美標準、生活習慣以及技術條件,因此生產的砂壺就有不同的造型特點及藝術風格。鑒定紫砂壺,首先要明了各個時期紫砂壺造型的基本特徵,以及演變發展的一般規律。例如,明代的紫砂壺造型多以方形、圓形、筋囊式為 主,線條簡約,壺體偏大,平實質樸,給人一種雅拙的感覺。


   清代初期的紫砂壺造型與瓷器一樣,出現了專供宮廷皇家使用的精雕細琢的宮廷壺,多以自然形與幾何形為主。


    另有一些民間實用型壺類,壺形小、流短、小耳柄,形制小巧玲瓏;清末及民國初期的砂壺造型款式增多,附加裝飾也增多,以仿古代名家為主,在形制上 沒有多少創新。


  紫砂器的胎質具體地說就是砂料。


不同時期的砂料有着不同的砂質,而不同的砂質呈色肌理都是不盡相同的。


明代紫砂與清代紫砂在砂料上的區別如同當時的瓷器一樣,明代紫砂使用的砂料內含顆粒狀粗砂,給人的感覺是粗糙的,這是當時的煉砂淘洗技術相對落後之故。


   據有關資料表明,明代紫砂泥料的目數為20—30目, 清中期為55—60目,近現代為100—120目。目數低,顆粒粗,孔隙度大,用手指彈擊,聲音沙啞、發悶。


    明代的砂壺表面均無光澤,由於多是墓葬出土物,胎體吸收了地下的水氣,表面失光。


  1965年南京市中華門明司禮太監吳經墓出土的壺,是我國目前有紀年可考的最早的紫砂壺。


   此壺的砂料與1976年羊 角山遺址所出的殘器相同,砂料很粗,接近缸胎,有生燒和火疵現象。由於是與缸甕一起入窯,所以壺身局部沾有少量釉淚。


    明代制壺的砂料只是將最初用來製作大缸大甕的砂料略加澄煉而已,雜質較多,所以器表很粗糙。


   清代的砂料,澄煉工藝總體提高,出現了紫砂細砂,這種狀況與工藝史的發展進程是相吻合的。


清代砂料 細膩潤澤,也顯示出古樸的意趣。


  由於經常把玩摩擦,久而久之,會有一層光亮面,俗稱“包漿”,如同古代硬木傢俱,年代久遠自然而然地產生光亮面一樣。


  有些 自然形的製品,仿生花果、動物昆蟲等,器表也會有一層微弱的光澤。辨認泥料在紫砂壺的斷代認識上是十分重要的環節。


  創製砂壺的成型工藝,各個階段都有不同之處。


這些工藝還包括燒窯的方法、燒成氣氛、窯爐結構、燃料等諸多方面,這些外在的因素都會在成品上或多或少留下時代痕跡,因而也就成為我們今天斷代的憑據之一。


   明代創始期的壺是以 手捏製為主,壺內胎往往有掏空時捏按的指紋。


晚明期時時大彬創製了木模製壺方法,壺內壁 不見指紋,而略留用竹刀刮削的痕跡。


  在柄與壺身、流與壺身相接處往往比較粗糙,有時為美化接痕而貼上柿蒂形泥片而成為最早的附加裝飾。


蓋與鈕的相接處有時也會這樣處理。


  由於明代不單獨燒壺,僅將壺放在同窯中套燒,常有缸甕飛灑的釉淚沾在壺體表面,有的砂壺還因受火的原因凸起氣泡,使表面凸凹不平,內壁薄厚不一。


    很多情況下由於溫度不夠,砂壺不能完全燒結,故胎質較為疏鬆。


清代的紫砂壺一般採用打泥片,再捋泥片鑲接而成,所以壺胎厚薄均勻,製作精細。


   也有制壺大家仍然堅持以手捏製為主,如陳鳴遠、楊彭年等人,技藝爐火純青,一般匠人不能望其項背。


   近現代採用注漿成型,壺身略加修飾就極為光潤,細如膏泥,乾脆 而不潤澤,裡外極規整,手感極輕。


    注漿成型的紫砂壺需用較多的黏性土摻和砂泥,實際上紫砂的比例已經很小了,從嚴格意義上講,它不具有任何藝術性,充其量是黏土與砂泥的混合物。


來源: 中國文博網摘錄             編輯: 李曉梅             

Si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紫砂壺的年代判別是鑒定紫砂壺中較困難的一步,因為從明代起關於紫砂的文獻便十分的稀少,相關的考古佐證也非常匱乏,這使得紫砂的斷代變得甚是困難。


    特別是在後期紫砂的發展中,仿製紫砂壺的現象非常嚴重,均仿的名家款,其技藝達到了以假亂真的地步,這在一定程度上給斷代工作帶來了一定困難。
  雖然如此多的阻礙讓紫砂斷代工作看起來寸步難行,但相關專家表示,即使文獻較少但還是有跡可尋的,基本上可以根據砂質、顏色、加工手法、造型等諸多方面綜合分析出作品的大致年代,不會有很大的差距。總結起來有以下幾點:


 (一)胎質


明代時期紫砂使用的泥料內含顆粒狀粗砂,給人的感覺比較粗糙,由於多是墓葬出土物,胎體吸收了地下的水濕氣,使得壺體表面失光;明末清初泥料仍較粗糙,大多含有閃亮的雲母,胎壁也較厚實。


清代泥料澄煉工藝總體有所提高,出現了紫砂細泥。


清中期製作的壺胎骨堅致,色澤溫潤,晚期泥質仍堅致但色澤不如中期溫潤顯得乾枯。另外,從泥色上也有區別。


明代的泥色多紫色、紅色,而清代的泥色則較多,除了以上兩種外,還多見一種在紫砂泥中夾有梨皮似小點的紫砂,稱為“梨花點”或“桂花沙”。


民國以後,紫砂的色彩多了起來,如墨綠、黑色等。


而現代的紫砂器講究原料與顏色造型一致,如仿青銅器造型,就用仿古銅顏色的泥砂製作。


  紫砂壺由於經常把玩摩擦,久而久之,就會有一層光亮面,俗稱“包漿”。


這也是我們鑒別工作當中鑒別時代遠近的一種輔助手段。


    (二)製作工藝


明代創始期的壺是以捏製為主,壺內胎往往有掏空時捏按的指紋。


到了晚明的時候,時大彬創造了木模製壺方法,壺內壁不見指紋,但有竹刀刮削的痕跡,在柄與壺身、流與壺身相接觸往往比較粗糙,有時為了美化接痕而貼上柿蒂形泥片而成為最早的附加裝飾。


蓋與鈕的相接觸有時也會這樣處理。   


  由於明代不單獨燒壺,反將壺放在同窯的缸中套燒,所以經常有缸甕飛灑的釉淚沾在壺體表面,有的砂壺還因受到火的原因凸起氣泡,使表面凸凹不平,壺的內壁也薄厚不一。


  在很多情況下,由於溫度不夠,砂壺不能完全燒結,所以其胎質較為疏鬆。清代的紫砂壺一般採用打泥片,再將泥片鑲接而成,所以壺胎厚薄比較均勻,製作也比較精細,其壺底多有放射狀痕跡。


清早期的壺嘴為單孔,晚期為多孔,清中期以前的壺均為手制,到了清末就有用模製或轤轆成型的工藝。到了近現代則採用注漿成型,壺身略加修飾就極為光潤,而此時期的砂制細如膏泥,器物的裡外極其規整,當然手感也極好。


   (三)造型


紫砂壺的造型明代的式樣較少,多為圓形、筋紋形。壺體偏大多提梁,有硬提軟提之分,無足寬平底,光素而少華麗,更加貼近百姓生活。清代初期砂壺造型多以自然形和幾何形為主。


  另外一些民間實用型壺類壺型小、流短、小耳柄、形制小巧玲瓏.


清末及民國初期的砂壺造型、款識增多,附加的裝飾也多,多以仿古代名家為主,在形式上沒有太大的創新。


   (四)款識和銘刻


紫砂製品上的款識和銘刻是指刻、印、劃在砂壺表面起裝飾作用的文字,用以表明它產生的年代、製作者和使用者等諸多因素,這同樣是斷代認識上應當借鑒的依據之一。


 不同的時代刻款銘字的部位和方法都有所不同。


  在書體上,明代都為楷書,到了清代早期楷書、篆書並用,而後期則以篆書為主。


  掌握以上幾點對你判斷紫砂壺的年代是有莫大幫助的,專家提醒,現在市面上出現的所謂明清或民國時期的名家紫砂壺都要多一個心眼,大部分的高仿品,現在中青年紫砂壺成為市場的主力軍,他們的作品價格不高但收藏價值還是存在的,壺友們擦亮眼睛選擇適合自己收藏的紫砂壺吧。
 










來源:中國文博網摘錄       編輯: 李曉梅     

Si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紫砂壺從幾萬元到幾十萬元,再到上百萬元乃至如今上千萬元成交……近年來,我國紫砂壺的拍賣、收藏,演繹了價格持續飆升的“瘋狂極限”。


   記者採訪的多位紫砂壺專家、 收藏愛好者認為,當前紫砂收藏市場面臨諸多信息不透明現象,亟待有關部門出手治理,正本清源。
  名家作品一飛衝天 賣場價格參差不齊


  從10年前的幾萬元,到5年前的幾百萬元,再至如今上千萬元的成交價,10年來,紫砂藏品價格在拍賣市場演繹“垂直上升”。


  以上世紀90年代中期辭世的紫砂泰斗顧景舟的作品為例,2008年拍賣的“雨露天星壺”價格157萬元;2010年“相明石瓢壺”成交價達到1232萬 元 .


2011年 拍 賣 的 “ 提 璧 組 壺 ” 以1782.5萬元成交,再次刷新紀錄.


2012年,“提璧壺”“雙圈壺”“虛扁壺”分別以1288萬元、1150萬、943萬元成交,總價近3300萬元。


  紫砂壺業內人士坦言:2010年至2012年,高級工藝師製作的紫砂壺價格普遍以每年30%至50%的幅度攀升,個別名家名壺的價格更是成倍飆升。


“提璧組壺”在2009年秋拍的成交價僅為313.6萬元,兩年內漲幅達到驚人的568.4%。


  在名家作品拍賣價格“一飛衝天”的同時,賣場裡紫砂壺價格卻參差不齊。


    記者在北京馬連道茶城現場採訪時發現:紫砂壺價格跨度很大,從百餘元、幾千元到幾十萬元不等,多為商家自行定價,顧客也可以砍價,一般都可以按標價打七至八折。


   記者在一家名為昊陽茶業的門店看到一套標價為3.8萬元的紫砂壺,據介紹為工藝美術師馮曉軍作品,泥料是老朱泥。


   當記者以買家身份砍價,得到的答覆竟然是可以8000元成交。


  定價信息霧裡看花 玩家面臨多重陷阱


  記者深入採訪時發現,由於紫砂壺的產銷鏈條中存在着大量不透明的信息,導致紫砂壺的定價完全是“霧裡看花”,缺乏明確的定價信息導致“盲目博弈”的玩家面臨着多重陷阱。


  首先是紫砂原料稀缺推高價格,而原料儲量沒有定論。


   製作紫砂壺的原料屬於紅土,但與北方沙性太強的陝西紅土、南方黏性太強的廣西紅土差別很大。


宜興紫砂泥在沙性、黏性上達到“黃金平衡”才能成為名壺原料。


但“天賜”的宜興紫砂泥作為不可再生資源,還能采多少年、民間存量有多大、所謂的頂級資源“趙莊老朱泥”還剩多少,目前既沒有權威信息,也沒有權威披露。


   在北京798藝術中心經營定製茶具的一位店主告訴記者,近年來紫砂原料價格瘋漲,加之紫砂收藏之風日盛,造假者也越來越多,“一般低於200元的壺都不是紫砂的,這已經不是什麼秘密”。


  其次,目前國家認證的宜興65名研究員級高級工藝美術師和55名高級工藝美術師屬頂級大師,其作品為當代壺器的高峰。雖然大師數量有定論,但是大師產量卻無法統計。


因為紫砂製作仍保持家庭作坊、手工製作,加上資深玩家上門求壺、帶著圖紙上門訂製、玩家間贈予和壺壺交換等獨特的流通方式,使得紫砂壺產銷量無法弄清。


  再者,紫砂壺的認證證書五花八門,沒有統一的權威認證。


記者在紫砂壺市場採訪時看到,儘管商家都聲稱自己售賣的所謂名家精品紫砂壺都附帶認證證書,但幾乎沒有兩家的認證證書是完全一樣的。


有的不過是產品宣傳冊,上面印有紫砂壺製作者的照片,有的則是一張小卡片,僅有製作者的簡單信息、印鑒或簽名。


  此外,紫砂壺收藏領域公認:純手工價值最高,每個作品都是獨一無二的;半手工的壺型較為統一;機器制壺的人工參與程度最低,收藏價值最低。但從肉眼上幾乎無法分辨是否手工與機制的差別。


  靜心養壺才能避免掉入陷阱


  一方面是面對炒作,越來越多的紫砂壺從業人士希望剔除炒作因素,將紫砂壺回歸到“實用”“修身養性”的本源上;另一方面,物價監管部門、收藏愛好者認為,要保持紫砂壺市場健康發展,應儘快“正本清源”,出台相應的產業標準和行業規範,信息透明化才是回歸本源的最好辦法。


  從事紫砂壺藝術創作已有30餘載的高級工藝美術師朱斌建議,市民應根據個人實際情況來選購,經濟實力強的,可以向名家購買.


 


白領工薪階層,可以選擇適當購買。他說:“玩紫砂壺本來應該是修身養性,靜心用壺、玩壺、品壺才能避免掉入陷阱。”


  高端紫砂壺市場作為一個收藏市場,在原材料存量、年產量、市場存量方面都缺乏信息透明度,市場存在很大風險和隱患,行業未來發展也蒙上一層陰影。


相關部門應加快機制創新,結合行業協會力量,促進市場透明度。


  目前關於“紫砂壺”,我國存在相關的管理標準,但是在監管上仍存在漏洞,極待完善。


    儘管已經有相關標準明確了紫砂器的吸水率、熱穩定性、鉛鎘溶出量允許極限及產品的口徑高度誤差值等,但由於缺乏完善的監管機制,商家在用料、做工、工藝師信息上動手腳的現象屢見不鮮,嚴重的甚至包括使用“化工料”、仿冒大師作品、機器冒充人工等。


  業內人士呼籲,應該採取行業協會、質檢、工商、稅務等部門聯手的方式,儘快填補以紫砂壺為典型的傳統工藝品市場監管真空。加強抽查檢測,打擊假冒偽劣產品,同時加大對此類暴利產品的徵稅監管力度。


來源:中國文博網摘錄         編輯: 李曉梅       日期: 2012-12-07

Si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只有來到江蘇丁蜀鎮,才能想像“古董”產業鏈的上游是什麼樣。


  在丁蜀,紫砂是絶對的主題,因為在這裡,幾乎所有商店名都和紫砂有關,旅店的壁畫、裝飾也全是紫砂系列。   


  在丁蜀,你無法數清有多少作坊,因為每一座看起來毫不起眼的低矮平房都可能是一個家庭作坊,一家三口就可以組成一個小小的流水線,專門生產紫砂壺坯。


  而他們還只是“製造機器”,因為會有專門的中間人給他們下訂單,他們需要做的只是重複着拍泥、轉壺等工序。


  紫砂壺也是我國傳統熱門的收藏品之一,儘管許多圈內人士都說今年行情不是很好,但丁蜀一家不到100平方米的紫砂壺店舖,今年的淨收入已達1000萬元之多,而去年這一數字僅為500萬元。


  經過幾輪的收藏熱潮,如今好的藏品越來越集中到藏家手中,市面上的好東西越來越少,一些藏家一旦收藏後也不願再轉手。


供給與源源不斷想進入這個圈子的新玩家需求形成了一對矛盾。


  在這條利益鏈中,中間人就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


   所謂中間人,就是藏家或零售商和紫砂壺作坊之間的中介,他們可能自己在丁蜀經營一家紫砂壺店,可能是紫砂工藝師,也可能只做中介。


   大城市的商人看到“商機”,來到丁蜀向這些中間人下訂單,例如一次性要多少把某大師的壺,30天后拿貨。


中間人就把訂單派給不同的家庭作坊,這些家庭作坊只負責做坯,10天后拿貨。等坯做好後,中間人收回來後敲上大師的印章,再送去工廠燒製。


  “刻個章很方便,以前大多是台灣人電腦刻章帶過來,比當地刻的好多了。現在宜興刻一個100多元,台灣的就要貴10倍不止了,但是更像,想要什麼章都有,不管是當代名家還是古代大師。


”周宏(化名)說,他是土生土長的宜興人,在紫砂這行已浸淫了數十年。


  據周宏介紹,紫砂壺成本並不高,500元的已經非常精緻了,但賣出去遠不止這個價。


“現在越仿越好,進價兩百,賣出去兩千,工藝好的價格甚至翻幾十倍,個別仿大師壺賣到幾十萬元的也有。


”周宏說,“做的人賺得不多,中間人也賺得不多,大頭都是被來收的商人賺去了,反正沒有標準,價錢自己定。”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知名紫砂大師告訴記者,有人甚至靠仿製他的壺淘到了人生第一桶金,從一文不名到現在在深圳開起了藥廠和賓館。


  “他最早買了我幾套壺,在宜興當地找人仿,然後賣給台灣人,後來其中一套贗品還登在了台灣《茶與壺》雜誌上,我這才知道自己的壺被他仿了,後來他還專門登門感謝我。”上述紫砂大師說。


  該大師還透露了“代工壺”現象:一把壺從設計到做成至少要一個月,而那些仿製的人一天就可以做兩三把。有些工藝師有些名氣,客戶慕名而來下訂單,但是根本來不及做,就讓徒弟或其他人製作,然後把自己的章借給他們。這種壺就是“代工壺”。


而有些工藝師甚至專門出租印章,貴的一次甚至幾千元。“從工藝師變成商人了。”這種行為也助長了仿品充斥收藏品市場的狀況。


  仿品可以猖獗到什麼程度?著名高級工藝美術師凌錫苟對記者講了兩個故事。


  他的“日月同輝壺”曾獲得中國民間藝術最高獎山花獎,最近一家拍賣公司欲以100萬元收購這只紫砂壺。


   2009年,他的朋友在上海南京路一個工藝美術展上看到這只壺,壺旁邊還寫着“不賣假貨,假一罰十”,於是便問服務員這是誰的壺。


“日月同輝啊,凌錫芳的。”原來服務員不認識篆體的“苟”,連標價牌上都印着“凌錫芳”。


  還有一次,他在一家店看到自己的蟠桃壺茶海茶具被仿,問店家這是誰的壺,是不是真的。


店家拍着胸脯告訴他:“當然是真的,凌錫苟是我好朋友!


”回家後他把這件事告訴朋友們,一個家在農村的朋友告訴他:“凌工啊,你是不知道,你這個壺在我們鄉下多得不得了,好像河裡的河燈。


”徒弟也告訴他,宜興鄉下家家戶戶都在做,自己剛開始學時就天天仿這個壺。


  “天天做,自然做得越來越像了。”凌錫苟覺得好笑又無奈,“我就當是扶貧幫困了。”


  有市還要有價,有些人深諳此道。周宏告訴記者,宜興當地一位企業家手上有一隻已故大師顧景舟的紫砂壺,原來市價不過兩三百萬元,他去拍賣行竟拍,再以1050萬元的價格自己拍回來.


“壺的價格炒起來了,雖然拍賣手續費要200多萬元,但他也拿到了一堆證書,下次若是再拍,起拍價就不會低於1050萬元了。”周宏說。


 


來源:中國文博網摘錄         編輯:李曉梅             日期:2012 -12-20

Si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